曾国藩高中进士后,在家休息了一年之后进京,正式开始他的京官生涯。
第二年,他通过散馆考试,被授翰林院检讨一职。
翰林院检讨虽只是从七品,相当于如今的副处级,但翰林“为天子文学侍从,故仪制同于大臣,所以地位非常重要。翰林们的工作任务是读书,以备日后大用,故他们不以官员自己,而以学者的身份自重。
曾国藩是一个人非常自卑的人,科举的成功虽让他短暂的找回了自信,但京官生涯又让他陷入深深的自卑中。
翰林院集中了全国各地的精英。这些读书人与曾国藩以往在湖南结识的学者大为不同,这些人身上有着真正的学者风范。
与这些学者相比,曾国藩发现自己是有着一口难懂的湘乡土话,长的土头土脑,穿着土里土气,还没有怎么读过书的土包子。
为什么说曾国藩没有怎么读过书呢?
在高中进士以前,他读的全是应试教材,他家族没有什么读书人,故也没有藏书,因此完全谈不上什么学术修养,对于一位翰林来讲,这样的学识太过于孤陋寡闻。
对曾国藩来讲,他读书只是为了功名富贵,为了当官。但是在翰林,这些人读书是为了做圣贤。
曾国藩充分的感受到了自己的粗鄙之气,他自卑于自己视野的狭隘和低劣的境地。
除此之外,曾国藩初到京城,身上的缺点还不少。
翰林院的工作非常清闲,通常一个月只上初一、十五两天班。比我们如今的大学还要悠闲不少。
曾国藩又是一个爱聊天、爱交朋友的人。在翰林院工作的前40天,他每日都串门聊天下棋,压根在家坐不住,更别说看书,就跟我们刚上大学时一个样,除了学习什么都做。
除了爱玩,曾国藩还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为人傲气,因此经常与人发生冲突,骂脏话乃至动手。
而且曾国藩还很虚伪,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为人圆滑,这大概也是他能交很多朋友的原因。
现在来讲,圆滑可能并不是什么问题,这也是为人处事有情商的表现。
但对于曾国藩来说,这也是他需要改的毛病。
除了认为自己虚伪之外,曾国藩还觉得自己好色,看到美女总喜欢多看几眼,在日记中大骂自己是禽兽。
所以,刚出任京官的曾国藩是非常平庸的,前面也说过他智商不高,甚至可以说笨。从上述描述可以看出,除了智商,曾国藩在性格修养方面也有很多人常有的缺点和毛病。
如此平庸的一个人,是如何成为一代名臣的呢?
曾国藩非常清楚自己身上的这些毛病。为了改这些缺点,他每日如饥似渴的开始读书,认真研究理学,以朱熹之学为宗。
他认为,只要他肯切实努力,一步步踏踏实实的用功,也可以达到范仲淹、韩琦、司马迁、韩愈那样的境界。
三十岁这一年,是曾国藩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年,在这一年,他下定决心,立下了要做“圣人”之志。“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达到圣人的途径,便是“写日记”。
许多人会觉得,写日记这么简单的事情谁不会呀?这样就能成为圣人吗?
任何一件简单的事情,要坚持下去每日去做,都是极其困难的。
曾国藩一开始也如常人一样,认为写日记没什么重要的,早期他也曾写过日记,不过与我们大部分人的日记一样,也存在着大量的问题。
一是流水账,通常一天的事情一句话就解决了,而是无法坚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是日记里自己突然间踌躇满志提出的要求,写下的计划,并不能做到,往往不了了之。
所以你看,其实圣人在没成圣之前,和我们大多数人的毛病都一样,并没有什么特别的。
唐鉴和倭仁告诉他,写日记重要的目的是反省自己,监督自己。日记里写下的目标,一定要做到。
从此,曾国藩开始每日写反省日记,把每天做的事,说的话回忆一遍,然后反省自己那件事做的不对,那句话说的不对,都记下来,深刻反省。
除了每日写反省日记之外,他还每日读《易》,以此来练习自己的写作水平。
通过反省日记的方式,他开始戒骄戒躁戒色戒伪,没有一天落下,直到临终的前一天,他都没有断更。
通过自省,他戒掉了自己多年的烟瘾,这是让他极为自豪的事情。
曾国藩每次写了日记还会拿给朋友看,让朋友监督他贯彻执行。后来带兵打仗,他就把自己的日记定期抄写,送回老家,给兄弟侄子们看。
虽然他每日会反省自己性格上的缺陷,也下定决心一定要改,但想要改变自己的性格谈何容易。
反省,复犯,再反省,再犯,一次次的失败让曾国藩意识到,跟戒烟比起来,想要改变性格上的缺陷难于登天。
曾国藩性格上最为闪光的点就是坚毅。一次两次三次失败都没关系,他仍然每天坚持,日复一日,直到去世前一天的日记里,都还在反省自己。
从一个俗人到一个圣人,难吗,难。
我们的圣人之间差距是什么?不是智商,不是贵人,不是气运。而是坚持。
我们总在期待奇迹,奇迹其实就是日复一日的坚持。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你看,坚持的魔法,我们都知道。
不要小看你的每一次努力,只要坚持,奇迹就会发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