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国内疫情进入尾声,民众信心提振的同时伴随着对疫情反复的担忧。本月国内疫情基本结束,本土新增病例少,数据稳定向好,相关话题关注度较之于三月小幅度降低。武汉离汉通道解封、重组新冠疫苗正式展开二期临床试验等事件节点意义明显,疫情源头的解决与可根治极大地释放民众压抑心情,社会情绪正向发展。但关于疫情反复的悲观情绪仍暗流涌动,疫苗未彻底上市给疫情带来不确定性,放大民众不安心理。黑龙江新冠状病毒感染者数量猛增,带来其或将成为第二个武汉的恐慌以及封城的谣言,焦虑情绪仍有很大占比。
二是在疫情压力下,长期以来的民族矛盾显化,排外主义情绪高涨。本月外部舆论环境持续恶化引发民众反弹,排外的激进性言论增加。国外疫情越演愈烈,部分反华声音将疫情全球流行归咎为中国,引发民众强烈愤慨。外交部发言人对此类阴谋论正面驳斥,引来广泛好评与支持,民众对美方荒唐行为恶感持续增加。此外本月还发生了回国女子大闹机场、青岛外国人核酸检测插队、自称外国人的女子不合规矩的搬家行为被拒等事件。诸如此类破坏秩序的行为成为民众疫情期间负面情绪的发泄窗口,更引发关于种族优越感与特权的谴责,民族自尊心不断强化,加上海外华人遭受到不公待遇,民众排外主义情绪激化。
三是女性及未成年人保护话题备受关注,民生事件政治化的倾向明显。本月弱势群体伤害与保护话题的时间集中性、话题的广泛程度较三月都有明显提升。山东高管鲍某性侵养女丑闻引爆舆论,引发民众对施暴人员的申讨与对受害者的同情,二者正向叠加导致舆论场愈发动荡。北大女生包丽去世、安徽芜湖幼儿园饭菜下毒案终审宣判等事件的出现,除了带来舆论场的阵痛更积聚着民众的怨念。加之长久以来此类事件层出不穷,一些犯罪分子仍逍遥法外,要求严惩涉事人员与批评制度不完善等负面声音充斥舆论场,存在不少带节奏的言论煽动民众对官方的抱怨情绪,在极端社会思潮推波助澜下,有关社会民生事件的讨论逐渐走向“泛政治化”的误区。
四是哀悼烈士与逝世同胞,舆论场在沉淀中强化群体信念。本月对逝者的追思成为民众讨论的主要话题,疫情进入尾声加上清明节的时间节点,抗疫战带来的伤痛在悼念中得到抚慰,个体的付出在纪念中获得认可,总结与沉淀使舆论场呈内敛态势,具有过渡阶段承上启下的特征。举行全国性悼念活动、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纪念英雄王伟等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悼念,以及对英雄的铭记。娱乐性活动与话题讨论减少,民众反思国家在前进中的牺牲和个体的奉献,积聚着共克时艰的群体信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