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锁崖窑(下)---石畔振华造纸厂与丰足火柴厂访谈录

锁崖窑(下)---石畔振华造纸厂与丰足火柴厂访谈录

作者: 觀風䖏 | 来源:发表于2024-03-19 19:27 被阅读0次

石畔村的寇斌光,人高马大。他说过了年就83岁了,那应该是1942年生人。我和文保中心高强打问到他住在儿子家,就联系的去了。公路边的二层楼,他和儿子寇永平(寇三)、媳妇和重孙子都在。问及石畔的家,寇永平说,父亲以前两三个月回去一次,现在有病不能自理,加之他们也要接送孙子,打算常住。寇老虽然在县城住不习惯,没有农村安然,也没办法。说起振华造纸厂,寇老很激动,回忆起许多他小时候的见闻。为了叙述方便,下文转成第一人称。

文保中心高强采访

1947年前,我才几岁岁。造纸厂人多,我一天去个两三回,就想蹭人家大灶上的饭,看见白面馍馍,就圪蹴在那等着。有大人吃不完的,心好的给我,心操的丢泔水桶也不给,咱也不敢说。纸厂正式工大概有一百多人,加上临时工这些,有四五百人。具体有多少?人来人往,我也记不住。名字叫做振华纸厂,听老年人讲,是朱德办的,我没见过(首长)。听说第一任厂长姓侯,安塞人,第二任厂长叫王文昭,是1947年以后的。胡宗南来了,房子都给烧了,军队驻扎在雨岔的老君寺,编号55旅。(我们一直等到国民党撤了,才敢回来。)

我爸爸是石匠,从榆林下来在纸厂揽工。一开始马莲用旱碾子压了,一天半筐筐都压不下。后来造了个木机器,可大的危险了,一个木轮带四个石轱辘压了,一个石轱辘有胶碾盘那么大。水把那个大立轮子打转,大立轮跟前有那么个小轮轮。把石头弄成槽子,再把马莲撂到里面,把水放上,往碎碾了,把马莲弄成糊糊,才能做成纸了么。工厂地方就在大石崖底下,有3米的落差。在崖窑那里打坝,水深4米多,把水引过来,没有落差是推不动的。(建成后)洛河川人都过来看,轮子打的嗬愣嗬愣的响。那个立轮可劲大了,比平轮子有劲张,平轮是平转了,我们用起来,滚碾子滚磨。

那年,副县长邵忠明在雨岔收油田,来找我,陪着中央石化部的副部长,姓焦,人都叫他焦部长。焦部长说他曾在我们纸厂当过管理员,也就是司务长,管灶的,住过的那个窑窑现在都还在。焦部长要跟老工人照相了,我说老工人都去世完了。

工厂一开始的那一百多人,大都是红军下来的残务(残疾),外地人,听见嗝啦啦说话咱听不下。1947年以后,整顿后,当地人多,子长人多。47年后,随着全国解放,那些烂麻纸没人要,就停下来。厂子给了20多个老工人,把那些马莲给他们自己造自己卖,咱甘泉人给老人烧纸,用马莲纸,一直坚持到60年,工人还愿意干,收麻绳,造麻纸,糊窗子。

网图,马莲。

火柴厂又办起来,原来在砖窑湾,造洋火,用木什,砖窑湾用完了,趁甘泉有木柴了,有大立轮带机器,造洋火把把的,造洋火匣(ha)匣的。带着八、九个机器。火柴厂又坚持了四、五年,甘泉不给批木柴了,太费木料,装洋火的箱子要拿木板订了,不像现在是纸箱子,嫌费木材,不给批。(火柴厂)圪蹴不定,搬到延安去了,我们还给送机器去了。机器是从山西弄过来的,上刻“阎锡山造”,老工人说,咱过去没办法造火柴,总不能一直用火镰打火吧。机器装在棺材里头,当死人那么运过来的,(相当不容易)。那么粗的木材,镟成皮皮,再造成棍棍,匣匣都是木什造的,一包洋火两毛多分钱。

1963年,甘泉也要办火柴厂,恢复旧纸厂,厂长是李光华,他是纸厂过去的老工人,又当过乡长。干了一年,想用机器造纸,下寺湾不通大车路,连架子车路都不通,所以倒在麻子街清泉沟弄去了。虽然质量不好,市上不让厂子倒塌,县上就那么二十多个工人,用那个麻绳头,问供销社收些烂鞋,造麻纸。纸卖得不快,也赔钱,县上贴钱贴不起,最后交到下寺湾乡,又办了二、三年,也赔不起。县上办了个纸厂,厂长是张万发。交给乡上办,厂长是锁崖窑的石有成。那一批人,石有成、庄普春、李德义这些人都已去世,只有薛凤华在世。我说的这一段历史,说起来也简单。火柴厂一方面不给批木料,一方面县上也要办,乡上也要办。办了一饷,赔的蹭不定,烂杆了。地方被下寺湾乡政府拆了,盖拖拉机站。

网图,陕西某地水车老照片。

纸厂在石畔圪峁子是办公室,这面两道渠都有了,带着家属。工人一年不回去,婆姨娃娃带着,给纸厂打零工。工厂在现在公路的对面,石崖的那一面,台子也大,有几百间房子。晒纸都在房子里,垒的火墙,冬天烧着火,干的快。

造纸的流程,全部用马莲,老百姓卖了。下寺湾、王坪山上都是马莲,可多了,我们沟里的马莲长得一墩一墩的,可多了。老百姓用驴驼着来送了。送过来后,派人把马莲草籽和草草都捡了。再把马莲泡在大水池里,泡上七、八天,闷绵,再用白灰水腐蚀,用锅蒸。锅可大了。蒸罢,拿出来,再洗净,用砍刀剁成一个尖(比划有一指长),剁碎,压成糊糊,洗净,再放在大水池里,用棍子搅拌匀了,要用那个好糊糊沫沫子,用竹帘子捞了。木板一插,再一插,一个人一天能捞二百来张,也就是两刀。把架架拿上去,再捞,再干,捞的匀匀的,再用浮毛刷子,一把往白灰墙上一刷,刷子一刷,纸一粘,干了就利索了。和电视上演的一样样的,和蒲城造纸厂那一样。有二十多个捞纸的,放两排房子里。水被坝起来造纸,小河里的水就剩一点点,公家造桥都能走。麻纸和现在看到的一样大,马莲纸比粉连纸都大还长。烧火墙要用柴。

纸收起来,一百张一个字字(标识),扎成扎子,不知道几千张摞成一摞子,一头骡子驼那么两摞子,好几百斤重。从锁崖窑柳沟翻山过,从芦坪下去,路过台庄、枣园,送到延安,毛主席要在延安办公了么。我们俩到延安翻山要两天走,120里路。工厂养着二十多头骡子,专门的运输队。过去驼纸,回来驼给工人用的小麦、花生、枣。

礼拜天有晚会,放的枣、花生,群众看,可以吃,但不准往衩衩里装。拿得多了,工人就说,他那个大,拿了几次了。工人演节目,有《兄妹开荒》、《大报仇》、《小二黑结婚》、《小女性》(就是大婆姨,十二三的娃娃,娶的十八九的婆姨,两个不合,弄离婚了。)大戏是一年两次,三月一回,十月一回,春里和秋底各演三天,派过来陇东剧团,搭戏台,庄里人都看了。再就是从延安把缝纫机和布料驼过来,裁缝跟着,给工人换夏衣,蓝布衫子,白衬衣布衫,就在那里给工人现扎,再给工人发完,骡子再把缝纫机驼回去。过去还有汽灯,里面可以打气,比咱的老麻油灯亮。

纸厂一天三班制倒着,冬天冻冰,在房内把木炭火煨上,冻不定。有个磨坊,一年四季有四个人推磨,给工人磨面,蒸着吃馍馍。上面有5间房,一间倒的面,一间房倒小米,一间房倒黄米,一间房倒绿豆,一间是小豆,熬稀饭。粮食是老百姓的公粮,给你指着从哪儿开始,自王坪以下,甘泉以上都送到这,能顶上数了。麦子都是从延安送过来,甘泉不产。肉能吃上,一个劲的买猪,那么大个猪圈喂了四、五十头猪了,吃得可美了。早起,绿豆稀饭,蒸馍加咸菜,晌午白面蒸馍猪肉粉条子,晚上是和面,我等着吃馍馍。有菜园子,二十来个人专门种菜,有洋柿子、黄瓜,茴菜白。冬天从延安拉过来。

造纸厂,我知道延安只有这么一个,火柴厂也是,我知道了。我大大是安塞沿河湾乡茶坊,那有个兵工厂,修理枪炮,造手榴弹,我那多年去看,还撂着好多机器。延安姚店那个造纸厂就是从这里搬过去的。造纸厂从什么时候开始,听老汉们说,是从三五年后就开始了。造出纸,拿过去让毛主席写去了。主席一写,说蛮好么,这比桦树皮上写要好么!

网图,水车做工。

听说当时洛川以上是根据地,黄陵都是国民党占着了,我们的纸主要靠这里生产。当兵的说是有一个连,穿着黄袄子,纸厂一开始就有了。他们在山上盖的房子,厂区用墙打严,工人晚上十点前必须回来,大门有站岗的,晚上也站岗着了,直到1947年就不站了。外地人多,有山西人,我爸爸称呼人家王二爷、狗不利,说话哩哩乱乱的,吃着洋烟。厂房大,冬天在房内晾,夏天在外搭棚子。

机器是镟洋火皮的大,木轱辘子两头用滑轮顶住,这下把皮带一搭,噌噌的,就镟成薄皮皮,薄厚由人定,机器转着,刀子镫着。镟洋火把子要厚,镟洋火匣要薄,洋火把把出来就成溜溜了。只生产把把和匣匣。蘸洋火头头在延安东关办着了,我去过,用油锅蘸,把子都栽上,把头头用油一扎。有磷光、松香,再过去用烘干机烘干,这下才装匣匣,人工装。过去的洋火不安全,用鞋底一擦就着,后来才是安全火柴。我们用擦洋火不要钱,我们过去要洋火是双头头的,属于废品,人家给拿麻袋装,一驼就是几十麻袋,一壳子装的可以用半年。

洋火叫“丰足”火柴厂,毛主席说“丰衣足食”的意思。纸厂叫“振华”造纸厂,纸是马兰纸,郭红旗说北京的博物馆有这些纸张了。

木轮子是哪个技术员造的不清楚,县上办了乡上办,我们沟里有个叫任则的人会修理了。木什用的拓蒿木,木头硬,就那么个,5天就要换一回橛子,就拿那个拨齿轮了,其它木什上去就折了。木什与木什,木什与铁、铁机器里的珠子都互相磨了,没有机油和黄油,抹老麻油润滑。乡政府把房子拆了,用木料,挖盖拖拉机站,剩下轮子撂在那,很久没人张视,再后来被老百姓砍了烧火了。

寇斌光老人讲述造纸厂和火柴厂的历史

采访罢寇斌光,匆忙间忘了问他的经历,还好与59岁的村支书白风强熟悉,他在小队、大队当队干32年,村里哪个有不熟悉的呢。白书记说,造纸厂在石畔目前羊圈那个圪崂,长芋子(箬叶、粽叶)的地方,过去有房有墙,后来废弃后被群众翻着种地了,留下来的土窑洞数量还不少呢。寇斌光那时还小了,家穷,身上不挂一丝,为了口吃的,经常往纸厂跑。寇应该是目前对石畔造纸厂最能说清楚的人,他本人也是个人物,早年在纸坊、王坪这些发电站工作,与思文亮倒班。后来当了雨岔红旗大队第三任书记,前两任分别是潘长勇和张树忠。红旗大队管着从石畔到柴关山和酱窑子这大片地方。人能干,交过吨斤粮、万斤粮,被奖过飞鸽自行车和缝纫机。再后,任雨岔乡副乡长,调任至劳山乡臭河子的玻璃丝绸厂,企业改革,买断工龄回乡。育有三子一女。

寇斌光老人虽至耄耋之年,记性很好,思维清晰。他的讲述绘声绘色,信息量大,作为史料研究弥足珍贵。查阅网络,虽然有边区造纸和火柴厂的资料,但涉及到甘泉石畔的极少,振华造纸厂与丰足火柴厂规模大、产量高、持续时间长,无疑是边区轻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支持了中国革命,对于它的研究不能缺失。我在整理时,尽量遵从口述者的段落思维与语言特色,让口述历史追求本真,为红色文化研究抛砖引玉。另外,拙见,虽然痛失包括水车在内的生产工具和车间厂房,现有旧址仍有必要进行勘查和甄别,如能部分恢复其旧貌,找回其价值,发挥其影响力,将为甘泉文旅事业及大峡谷开发增添新元素新靓色。

2024.03.20

附图:相关网络资料

相关文章

  • 室雅兰香

    湿水滴石穿, 崖美下有畔。 兰竹与春夏, 享福永可澜。

  • 与你相遇

    在那清风崖下 未名石畔 竟与你不期而遇 玲珑的小草花 你如此朴素 却又如此鲜艳 你含羞带笑 在朝晖里轻轻的飘摇 你...

  • 飞红悼

    灵河远岸,三生石畔, 何苦要生灌溉之缘! 也罢! 大荒山无稽崖, 既也没有入选, 只需轮回在青埂峰下, 也可游于离...

  • 每一朵国色都叫相思

    涧江之畔,彭白路边 车,停泊,提心吊胆地与崖石对峙 人,流动,流向丹景山的天香国色 心花怒放,比花更燃的是历史或者...

  • 007 对接冬眠

    次日清晨,山神庙崖顶。彭蒿与教授对坐在石桌旁,正对弈下着围棋,棋盘的格线似镶嵌在石桌表面下,与石桌浑然一体。“我还...

  • 石崖

    一个人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是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呢 意识到自己能力有限,是否也并非易事?小时候几乎所有人都有过觉着自己有...

  • 【诉衷情】

    梅雨,花语,间奏曲,午时薰。 崖柏粉,轻枕,暗偷魂。 翠梗岭沉沉,深云。 灵河石畔春,已无痕。

  • 石崖之上

    石崖之上 ——作者:莲心(印尼) 群峦沟壑 与一双眼神的对望 流泉飞瀑 激荡出天地的回响 石崖之上 谁的...

  • 认识米脂(解读垄耘《文米脂》一)

    1——地名 砭。陕北的砭,就是一个缓坡,坡下或是一个土崖或是一个石崖。 寨子。与村庄的区别,就是军事。 城。要达到...

  • 自律与愉悦——高级心流 走西部 (四)

    华山, 华山北峰之后,千尺锺,百尺峡,群仙观,擦耳崖,苍龙岭,金锁关 西峰 翠云宫,莲花洞,巨灵足,斧劈石,舍身崖...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锁崖窑(下)---石畔振华造纸厂与丰足火柴厂访谈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hcnz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