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的性格》一书,实际上是由《初访美国》(1945年),《美国人的性格》(1947年)和《访美掠影》(1980年)三本小册子集结而成。
虽是浮光掠影,但费老表现出了一个社会学家的深厚文化底蕴与社会学的素质,字里行间的见闻中以小见大,对美国社会的主要问题做了一一呈现,对美国当时的状况和发展的趋势分析得非常精准,隔了半个多世纪,现在回过头去看,他当时所说要留待时间去考证的问题,几乎都说中了。而且,即使是今天,对于我们了解美国,以及与美国的发展相互印证,反思我们自己的社会发展,也仍然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感受颇深。一方面是我的专业,我是学英美文学的,对欧美的历史自然不会陌生,读起来如临其境,对费老的议论颇有几分心领神会;另一方面,费老最后一部分的《访美掠影》是80年出版的,可以说,最后一部分于当时的中美之间社会文化比较,恰是我当年几乎亲身经历过的,自我出生而至现在,将费老当时的思考加以亲身的印证,更是心有戚戚,感同身受。可以想见,费老在上个世纪40年代有机会从我们国家的满目疮痍中走出国门,去看二战后正是发展得如火如荼的新世界里去,仍能以客观的角度去分析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与我们的乡土文化进行对比,并对美国未来的发展趋势给出了中肯的评价和可能的推测,让人叹为观止。
书里的内容,虽然是旅游中的见闻所感,但费老整理之后,从历史到发展、经济到政治、宗教到家庭,不能说是包罗万象,但也几乎可以当作一部中美文化比较的专著来阅读了。我试着做了笔记,按美国社会、中国社会和通用知识和感受来分了三类。
——关于美国社会:美国人特有的性格来源于美国阶层的流动方式,与传统的社会相比较,美国国家的形成过程,就是从欧洲的传统社会层次中背离出了一个阶层,横向发展。在美国特有的新大陆的领地上,机会多,重物质,通过竞争,人人都有向上的可能,也因此养成了人人向上的氛围,美国精神就是一种崇尚平等,爱好自由,厌恶权力和干涉的精神,这种美国精神体现在美国的方方面面,相互牵制,三权分立的政治态度;信仰自由,不重仪式的宗教制度;放任独占,缺乏阶级意识的经济制度;孤立而内向的小家庭制度;注重分数、考试和成绩的教育制度;科学研究重“微观”轻“宏观”——那一切被认为“美国式”的社会形态,都是由此而来。而这些方面其实无所谓好坏,人人向上,整个社会就蓬勃发展,这是美国一路超越传统社会,成为世界第一的基石,但在发展中也蕴藏了不可调和的矛盾:阶层流动中隐藏着种族主义的祸乱根源,经济自由中危机同步增长,孤立的小家庭制度和注重绩效的教育制度让人人都成了社会中的浮萍,焦虑在整个社会中蔓延增长,科学的迅猛发展导致人类与环境的更加不平衡。本次疫情期间,美国社会的危机集中爆发,正是这些因素的一次集中体现。从这个角度来看,费老预言非常精准。
——关于中国社会,费老有更多的专著论述中国社会的文化,远比本书中偶尔出现的惊鸿一瞥更专业。不过作为与美国社会的比较,中国社会也有很多引发我们思考的内容。
比如,我们的社会里父母的教育是以自己的标准来教育孩子,孩子们养成了一方面是服从,循规蹈矩,尊重权力,另一方面是逃避,欺骗,假冒伪善的性格。我们的社会不容易明白爱,做不得无我忘己,而更多是关注衡量利害得失,没有是非,没有理想,婚姻生活更偏重于家庭合作。这当然来源于我们国家的乡土文化,一种适应乡土文化的社会结构与社会氛围由此形成并稳固发展。如果没有受到工业化的冲击,其实这样的文化也有自己的益处,人们稳定,不容易焦虑浮躁,人与自然相处和谐。
然而,没有如果。在现代化的冲击下,很多人发出了中国的今天就是美国的昨天的感慨,我倒觉得并非如此,而是整个世界在工业革命的冲击下,进入了资本驱动的社会形态,系统化、整体化在全球的进程中,使得世界越来越趋于相同。而美国在八十年代之后的发展越来越趋于周期性,经济快速增长-经济繁荣-经济危机-经济衰退的循环模式,也表示美国社会不再是一个上升的社会,而是一个趋于稳定的社会形态。
像,未必是一个坏事,有了前车之鉴,未必不可作出更改与预防。而相对于美国来说,我们仍然处于一种上升的态势中,基础建设仍然如火如荼,新型产业仍然迅猛发展,而在这样的氛围中,国家也在试图寻找适合我们自己的文化态势。就像书中说到的“各地人民的生活方式,亦即是他们的文化,与其说是上帝安排下的模式,不如说是这民族在创造、试验、学习、修正的过程中累积下来应付他们地理和人文处境的办法。”这是一个无从替代的过程。
而我们要做的,是适应这个新的时代的变化,迁就外在的文化,充实内在的平衡。
——廖木空青
2020.07.0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