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老了,爸妈的老朋友们也老了,有的老朋友走了,走了以后,就住到了另外一个地方。
爸妈也开始考虑他们以后的住处。
爸爸想回老家,跟自己的父母和祖辈在一起,妈妈不喜欢那个地方,嫌远、不方便、环境差。
妈妈喜欢跟自己的父母在一起,喜欢姥娘和姥爷住的公墓。
懵懵懂懂的我没觉得是个事儿,总感觉身后的事儿,怎么样都好。
昨天晚上上课,有位同学咨询,说是一个朋友的母亲去世前留遗言,坚决不跟她的父亲一起葬在祖坟,无奈之下,朋友单独给母亲买了公墓,心里却非常困惑,因为在她看来,父母的感情不错,不至于让母亲提出这样的要求。
老师一针见血,“去追她母亲的婆媳关系!”
老师的话让我打了一个寒颤,我想起了妈妈的纠结。
我们每个人总是习惯性地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来设定别人的思维模式,有时伤害了别人都毫无知觉。
我想起了几个月前给爸妈买的公墓,虽然既不跟爷爷奶奶在一起,也不跟姥娘姥爷在一起,但是妈妈却是满意的。爸爸呢?妈妈说,“你爸同意了的。”
这个同意的背后有些什么样的感受,我不得而知。或许有些许无奈,些许失落,些许感伤吧?
一个人老了。老了,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第一次经历。
年轻的时候,知道自己会老,也会劝已经老了的人,“这是人生的必经阶段,接受就好了。”
只是,当自己真的老了,才知道这时候有谁再用那样的话劝自己,会有多么大的冲动想怼回去。
接受自己的老态,需要调动什么样的心理能量?不知道。
开车路过人行道,一位老太太满脸惶恐地看着驶近的汽车,心里想快,速度却依然很慢,几辆车都安静地等在那里,老太太慌乱的样子狠狠地刺疼了我。
我想起了妈妈。
妈妈的膝盖有伤,越老症状越严重,走路明显地一瘸一拐。我忽然记起,妈妈四十岁时还是全局的跳远冠军,记录保持者,有张跳远时腾空而起的照片拍得特别成功。
照片上的妈妈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脸上的笑容自信、开怀。
刚刚那个过马路的步履蹒跚的老太太,一定也有步伐轻盈、雀跃的年轻时代。那个时候,她是怎么看待自己的老年?
这些日子,因为爸爸的病,几乎每天都陪着爸妈,中午可以享受妈妈做的美味午餐。刚刚减掉的几斤体重,轻松地回到了我的身体上,我想,大概是我的幸福感让体重秤加了砝码。
这个时候的陪伴,不是年少时候的感觉,年少的自己不知道什么是陪伴,愿意待在爸妈身边就待,不愿意拿腿儿就走,心里牵挂的是外面的人、外面的事儿。而中年的自己,会刻意地放下外面的牵挂,让自己待在爸妈的身边,陪他们慢慢地生活,期待着时间慢些跑,慢些跑,等等已经行动迟缓的爸妈。
时间真的慢了下来,跟爸妈在一起的我,说话慢,吃饭慢,干活慢,脑子转得也慢,那是一种奇特的感觉,好像进入了另外一个时空。
老了,不用再为将来打拼,但是,老了,可能会思考更多关于过去的意义,给自己的一生赋予什么样的意义,影响着老年人的精神面貌和身体状况。
这是一个复杂又复杂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和方法,并且执着又坚定,每个人都会带着自己认为的评价,给自己的人生添上各种各样的色彩,无论是满足,无论是遗憾,无论是欣慰,无论是悔恨,都是自己给自己的最终总结。
生而为人,有幸来到这个纷繁的世界,我们是来做什么的?
我们想要什么?
我们要到了吗?
我们临走的那一天,我们会对这个世界说些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