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始这个话题之前,我首先要解释一下什么是信息茧房。简单来说,是指人们关注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也就是说人们会被自己的兴趣爱好关注热点给绑架。
其实本身大数据是可以给人们以便利的,只不过在一些突发性的社会群体事件中,大数据往往会成为焦虑制造机。比如我在小红书上,本来只是想搜索一些60岁以上的老人面对病毒该做哪些准备,我原本的心态还是积极健康的,但随着搜索的深入,大数据开始对我这个人做出剖析。
这就是焦虑的来源,它开始判断我的个人特征,我的家庭构成,然后出于好心的目的给我推送和我同类的人的信息。随后当我点进去其中某一条时,我会发现后面的十几条都是越来越严重的内容。然而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不可否认的是这次的放开,绝不是那么轻松就可以过去的,但我想也并不至于到十分严重的地步。无论是在朋友圈还是在各种社交软件上,我们所看到的种种,往往都是大数据分析之后有意推送的。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得过流感的,我说的是流感而不是感冒哦。仔细的回想,我的朋友得流感时,高烧不退,咽喉疼痛,辗转反侧,彻夜难眠。这些个症状一样都没少,甚至高烧了三天去医院挂水也不见好转。这次问她新冠和流感有什么不同,她给我的回答是差不多,流感的时候因为觉得为什么感冒都会发烧那么久还降不下来,反而更加害怕,以为自己得了不得了的大病。这次知道是奥密克戎之后,倒也没那么害怕了。
当然也有可能我的朋友才是那个特异性吧,但当难受的感觉成为段子在疯狂流传时,人们的心是会把自己的症状加重的。因为我们需要认同感来慰藉难受的身体,而寻求慰藉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加入人群,并告诉他们我和你一样,甚至比你更惨。
人的心理真的是十分复杂的,我们一方面在不断的寻求我和你一样的认同感,一方面我们又会觉得我会更加与众不同。而大数据总是可以通过它的算法,精准的拿捏人性,所以我们会被大数据绑架包围,深陷于信息茧房之中。
不信?你可以做个实验,打开你的微信好友列表,找几个许久未曾联系的朋友,点开他们的朋友圈,你会发现原来他们也有在更新朋友圈的,只是我们似乎很久没有看到了。因为他的数据被大数据认为你不喜欢,就会减少推送。
就连微信好友都是如此,更不比说一些开放的社交软件了,小红书上搜索和你看到的内容截然相反的关键词,你会发现截然不同也有很多信息。
保持自己的信息来源,当我在社交软件上看到太多同质化的信息时,我就会果断的点击不喜欢减少推送的按钮,然后搜索一些与之相反的关键词,来尽可能避免我不被困在信息茧房中。
但俗世沉沉,由于信息技术提供了更自我的思想空间和任何领域的巨量知识,一些人还可能进一步逃避社会中的种种矛盾,成为与世隔绝的孤立者。如此种种又有多少人能始终保持冷静理智,客观中立呢?我们既不要成为孤立者,又不想被裹挟着前进,所以我们可以选择成为发声者。
发出自己的声音,避免自己的被裹挟。但这又会遇到另一个问题,网络太过于庞大,如果成为发声者,就会收到很多的无理的谩骂,就连我这个小小的千百人关注的公众号,后台都有很多不堪入目的留言,所以修炼自己的心态又会成为另一个必修课。不过我想无论怎么样,不要让自己被困在信息茧房中总是正确的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