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农民的历史观和文化价值观(十八)

作者: 迷失的农村 | 来源:发表于2019-02-23 18:25 被阅读9次

回郭镇模式

农村、农民的历史观和文化价值观(十八)

回郭之春

百年盛世,工业文明在持续勃发中升华

古老的洛河绕镇而过,在五十里之外汇入母亲河黄河。因为这条流淌的生命河,生生不息的河洛文明,不断丰富着这里厚重的文化底蕴,方便着回郭镇与外界的交流,赋予了这

开放的思维、开阔的眼界、开明的思想和博大的胸襟。

而回郭镇人尊师重教和勤勉好学的良好风气,又把这种区位优势和文化传承发扬光大,使之永续持久。

回郭镇重教之风悠远深长,数百年来造福地方。伴随着商业文化的繁荣,清雍正十三年(1735),时任知县季璟在回郭镇东大庙创办“仙舟书院”,广纳学生,教化民众。清光绪九年(1883),罗庄举人孙友信将本村废弃多年的“南鄩书院”修复一新,延师课业,培养人才。此时,乡里学馆、家塾渐多,读书风气日盛。到清朝末年,全镇有私塾41处,先生51人,学生845人;学馆3处,先生6人,学生136人。

随着维新运动的风起云涌,1905年,回郭镇维新派人士李显白以“拯救中华、服务桑梓”为已任,在东大庙创办“巩县公立速成学堂兼实习工厂”,引领地方民众探索实业救国之路。这是巩县最早开设的一所工业学校,创办之初有教师6人,一期招收学生51人,实习生46人,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机织、染色、化工、国文、地理、历史、体育、音乐。实习工厂从社会上招收工徒,学习织染毛巾、布匹,制作肥皂,增强实践能力,提高专业技能。

与此同时,李显白又在回郭镇创办了复新学校,拥有教师4人,学生89人。作为回郭镇现代工业的启蒙者和推动者,李显白和他创办的工业学校不仅传播了先进思想和科学知识,也在当地人中培育了十分浓厚的市场经济意识,更为地方产业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了大量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工业学校自创办到1947年,共培养学生5000多人,造就了一个庞大的实业新军。自工业学校开办伊始,回郭镇此后四十多年的振兴历程中,半数以上的创业者均有该校学习背景,回郭镇织染业的兴起,卷烟业的昌盛,新中国成立后工业体系的重塑,社队工业和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都与工业学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回郭镇能够持续创造百年盛景,倡导教育先行并身体力行的李显白先生功不可没。

继李显白创办工业学校之后,1924年,李景社在李沟村创办了巩县第一所高级女子学校;1946年,由河南大学毕业生孙永昌倡导,李肖庭、邓俊甫提供支持,在回郭镇创办嵩洛中学。新中国成立前的四十年间,回郭镇先后建立各种学堂40余所,培养学生5000余人,先后有张仲鲁、等41人考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名校,张仲鲁、王冠英二人还留学美国,并为中国现代高教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数十年不受经济和社会因素干扰而持续发展的教育事业,不断提高了回郭镇人的文化素质,营造出了英才辈出的优越环境。恢复高考制度后,仅小小的回郭镇,就独中两名“状元”。1980年,南罗村孙占坤首次摘取河南省高考文科状元桂冠,后留学日本攻读博士、时隔三年,清东村李茂龙再度登上全省高考文科状元的宝座,回郭镇让全省教育界刮目相看。

经济发展伴以教育繁荣,回郭镇因此拥有了更为良好的文化品质,积累了奋步前行的内在动力。

回郭镇因此彪炳史册。受益于回郭的伟大贡献,厚道的中国农民,对“巩县回郭镇”这五个字,从来都心存感激之情,回郭镇因此被称作“中国乡镇企业的发源地”。在曾经多年雄踞全国百强县榜首的无锡县工业发展史中,记录着他们的乡镇企业是从学习回郭镇经验开始的。开创了中国当代民营经济先河的温州企业家们也信念不忘,是巩县回郭镇“勇当马前卒为他们冲开了一条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

沧桑回郭镇,挟百年昌盛之显赫,继续在充足动力中勃发,在持续勃发中升华。

100年前,它是中国工商业的先觉者和实践者;文革后期,它被人民日报誉为中国“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它是中国乡镇企业的摇篮,在上海、无锡、温州的史志上,都把它作为引导者来记述,改革开放初期作为领跑者,一南一北,“中国两大‘镇’:深圳,回郭镇”的说法道出了它地位的辉煌;如今,在它的境内没有一根工业烟囱,却是全国最大的普通铝板、箔加工基地。30年来,这里的人们经历了大喜大悲后,愈挫愈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它就是回郭镇。

与悠久的历史文化相比,更令回郭镇人骄傲的是他们沿袭千年的商业传统。原回郭镇文化馆馆长、镇政府党办主任孙志威老人说:“回郭镇人为啥不像河南其他地方的农民那样祖祖辈辈种地?那是被逼无奈!”孙志威认为,回郭镇属丘陵地带,人多地少、仅靠种地难以养家糊口。而回郭镇恰好依傍伊洛河,水路运输发达,为当地人提供了经商的便利。

到20世纪30年代,以学校和纺织厂为依托,回郭镇各种商号、客栈、饭店、手工业作坊等应运而生,其中,以卷烟业发展最为迅猛,到20世纪40年代,烟厂最多时达48

家,其中部分还实现了机械化。回郭镇就此成了远近闻名的工商业城镇。

新中国成立后, “岭上十年九旱,滩地三年一涝”的回郭镇,怎样才能让老百姓吃饱饭?今年已73岁的王占高老人,曾先后筹办机械厂、化肥厂、电厂并长期担任企业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说:“要提高农民生活,就要提高农业产量,要提高农业产量就得改善生产条件。岭上旱、滩地淹,怎么解决呢?打井、开河,平地、施肥。”

这些都需要电,需要化肥,钱从哪里来?办工厂。王占高回忆,当时虽然全国到处割资本主义的尾巴,但回郭镇人从毛主席“五七指示”中拿到法宝,提出了“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的口号。因具备以往工业留下的基础,经过简单恢复和改造,回郭镇迅速崛起了一批社队企业。

“最有名的是建在偏僻的沙沟河的五七化工厂,当年投资,当年盈利。”王占高说。建成五七化工厂之后,回郭镇利用“滚雪球”、“母鸡下蛋”的办法,又先后投资办起了化肥厂、棉纺厂、铸造厂、砖瓦厂、电器厂、第二化工厂等企业。

到1974年10月,回郭镇的社队企业已由最初的6个发展到了57个,全镇到处厂房林立,农村浇地和耕田基本实现了机械化。1982年:一场大水催生了回郭镇的民营企业

1982年8月,伊洛河涨水,回郭镇7个行政村被水所淹,倒塌房屋近4000间,数万人无家可归,几乎所有的镇办工业企业遭受重创。

“从这以后,集体企业开始向民营经济转变。” 王占高说,“这场水灾,让回郭镇人又一举打破了农村工业只能集体办的思维定式,创造出了非公有制经济的雏形。”

社队企业冲垮了,一部分有技术和销路的能人开始选择自主创业——在废墟上盖上简陋的厂房,购买机器,开始了家庭作坊式的生产。

一个经常上演的镜头是——谁家看准了一个项目,打声招呼,一夜之间就能募集到数千元的资金。此后,电线电缆、家用电器、机械、化工等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全镇涌现。

资料记载,在很短时间内回郭镇开办工厂1691家。仅生产电线电缆的个体厂家就有1000多个,成为全国最有名的生产和产品集散地。

1984年,回郭镇工农业总产值在河南省乡镇中第一个突破亿元大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农村、农民的历史观和文化价值观(十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hgp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