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给大学的我改革...
思考和启发: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思考和启发: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作者: 1e7ab8cf55df | 来源:发表于2018-05-26 11:59 被阅读5459次

自古以来,我们中国就有变法图强的传统,管仲的重商主义改革使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商鞅的农战思想变法奠定了秦国统一六国的物质和制度基础,汉武帝,桑弘羊的经济集权改革使汉朝完成了封建制国家全面的大一统,横扫匈奴,威震西域。此后的两千多年封建制度内的改革,都在他们的框架之内摇摆,当中华民族从宋代开始由外向型转向内向型发展,中国的改革事业还在进行,但无一例外全都失败了,像北宋王安石变法,元末脱脱变法,明朝张居正改革,清朝戊戌变法等,失败的原因都是改革阻力太大了,人在政举,人去政息,令人扼腕叹息,而改革失败后不久,这些王朝也迅速走向灭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国家的总体利益的战略格局是日益保守和闭关锁国,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即便有最高统治者的支持,但自上而下的改革没有广大民众的支持和参与(其实大多是对国家有好处,对人民没好处),怎能不失败?在中国浩浩改革史中,只有改革开放是具有根本性和革命性的。近代的中国,承受百年屈辱,历次改革无不收效甚微,惨遭失败,当曙光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大地时,它才开始真正地扭转方向,走向富强。改革,是大历史的狂飙突进,风云动,新旗举,继往开来。

新中国改革开放的开端可以追溯到1956年的中共八大,而直到1978年中国才开始迈开改革的艰难第一步,多么的不容易!从百废待兴的文革中缓过气来中国,拨乱反正,马上就进行改革,正是因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啊。

说起改革开放,这并不是总设计师谋划已久的“顶层设计”,虽然他也三落三起中深深地思考过这个问题,但他自己也说是“摸着石头过河”,“干了再说,错了再改”,这次改革一开始没有路线图,没有时间表,只有一个“过河”的方向。不过,党内早就有许多有识之士就看出了改革的必要性,1956年,浙江永嘉县委书记就第一次提出了“包产到户”的主张,同年,顾准完成《试论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成为我国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第一人,60年代时邓小平就有了初步的“猫论”思想,计划经济大师陈云也认为:在计划经济的大笼子内,应该给予国营企业以充分的经营自主权。十一届三中全会党和国家决定改革开放后,最高层领导人“改革八贤”为改革开放绘出了伟大而宏阔的蓝图。

    在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历史中,社会各阶层广泛支持和参与,各自迈出了这个新时代的第一步,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小岗村“十八个血手印”的改革首先用粮食稳定了人心,1980年,“中国第一商贩”年广九因私营问题而被告,邓小平为他说过三次话;1983年步鑫生带领国营小厂率先打破大锅饭,创造了“步鑫生神话”,全国掀起了学习步鑫生改革创新的热潮;1984年马胜利成为承包国企第一人,受到邓小平的四次接见,开启了现代公司的元年;1992年南巡谈话后,山东诸城市长陈光将全市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私有化改制,号称“陈卖光”,时任副总理朱镕基实地调研后表示支持和肯定;1979年,年轻的改革四君子与国家领导人进行“老青对话”,其建议受到高层采纳;1984年,莫干山会议召开,它被称为“经济改革思想史的开创性事件”,此后五年的京丰宾馆会议,都引起了高层重视,从那里走出来了一大批日后的党和国家栋梁;更有一批经济学泰斗,顶级的国家智囊建言献策,如“农村改革之父”杜润生,吴市场吴敬琏,厉股份厉以宁,萧股市萧灼基等著名经济学家极力发表诤言,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是改革开放的参与者,建设者,批评者,观察者。改革初期,本想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并举,不过最终是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一骑绝尘,而政治改革暂时搁浅之后也势在必行。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在苏南,浙南一些县委书记允许摆摊和商品流通,地方政府有很大的动力去发展区域经济,于是民营经济开始复苏,首先崛起的是东南沿海的乡镇企业,那里首先出现了产业集群,并开始向外辐射,其间发展有些曲折,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在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一切几乎是从违法开始的,但他们很快就杀出一条血路来,党和国家的改革一开始并没有重视乡镇企业,然而这真的是一个意外之喜,僵化的计划经济体系在它的薄弱地带开始松动,在此时有限的改革开放积累了它的第一笔财富;当1988年改革开放的第一个挫折价格闯关失败后,国内外都掀起一系列的政治风波,改革的大河在此拐弯,蓄力往前,一日千里,并开始找到发展的方向,1992年14大召开,明确了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主义经济体制。此后的改革方向向着一个确定的目标前进,“招商引资,制造出口”,我国先后实施了股份制改革,建立规范化的市场,以铁一般的手腕进行国企改革和分税制改革,经过漫长的谈判加入世贸组织,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GDP先后超越英法德日,成为世界第二。十八大后,改革开放进入了深水区,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出现的既得利益集团成为了推进改革开放事业的拦路虎,在此改革的关键关口,新一届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强力打击腐败分子,经济发展上注重绿色,质量和效率,首倡“一带一路”和亚投行,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建立区域经济和谐发展和全球经济复苏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改革开放实践过程中,党和国家领导人不断地解决难题,创新发展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不同的改革阶段,面对出现的不同问题,经过漫长艰辛的实践探索,总结出了适合中国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从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就是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然后一步一步地走下去,从三个代表到科学发展观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都是改革开放发展之路出现的递进和统一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它既发现和总结了我们遇到的问题,又回答和解决了这些问题,这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充满着智慧和生机,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三个有利于,姓“资”还是姓“社”,市场多一点还是计划多一点,猫论,社会主义的本质,“四个尊重”,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等邓小平理论发源,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五位一体,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一带一路,互联网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四个自信,四个伟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思想理论,无不体现了一个伟大政党的审时度势,与时俱进,积极创新和求变。

历史总是思想和行动的两路并进,改革总是向死而生。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在,各国都已进行过无数次的改革,有的成功了,但绝大多数都失败了。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了,苏联于是解体,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进行休克疗法,最后倾家荡产,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都比我们进行的改革要早,但也全部失败了;南非,阿根廷,津巴布韦等国家,改革全都失败了,成为了失败国家。不到万不得已,没有谁愿意改革,但如果国家决心改革,就要承担失败的风险与代价。历史上重要的改革是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以制度变革来调整生产关系,所以改革是历史发展进程的生机源泉和大动脉,如果改革成功,整个社会就会进入到一种全新的经济生产环境,由制度变革焕发出全新的社会资源和属性,国强民富。没有谁动了谁的奶酪,没有革新和奋斗,停滞和危机就会日益暴露出来,成为压倒国家机器的重担。对于改革开放的成功,有人认为中国奇迹是因为采取了比较优势战略,又有人认为这是源于改革降低了制度的成本,抑或是市场经济为企业家打开了大门。不过更显然的是,中国把握住了一个绝佳的机会,从而迅速大国崛起。虽有不少外国资本家不断唱衰做空,但我们最终还是走到了现在。

改革是第一生产力,依靠的是先进制度的生产力,改革开放是一个制度建设的过程,改革首先就要创新出一种国家治理模式,从国家的治理模式入手改革,到影响全球治理模式,从命令型计划经济到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增长模式,推动国家全面法治建设,让经济在市场和法治的双轨道上有秩序地流畅运行,这为党的基业奠定了长足的发展。改革本质处理的就是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分配格局,我们国家并不是均贫富,大锅饭,而是做大蛋糕,让一部分先富,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改革不是政治投机,而是立足全局稳定之下谋求发展谋求更高水平和层次的发展。改革开放的两个基本要义:一是大胆改革,二是开放创新。正是因为大胆改革,中国才有了发展的希望,开放则意味着拥抱世界,站在时代的风口上,抓住全球化的机遇,迅速大国崛起。

改革总是一路危机,一路风险,一路风光的。改革也不可能一步登天,要分几步走,什么时候该走哪一步,哪一步该怎么样走,这就需要考验一个国家的勇气和智慧了。我们国家首先解放思想,展开真理大讨论,统一思想认识,在稳定压倒一切的政治环境下,进行谨慎和有限地开展改革实践探索,在改革开放初期,党内有不少的老同志对改革抱以怀疑甚至是敌视,僵化的教条主义和形式(意识形态)理论差点使伟大的改革开放事业夭折,但坚定的改革派仍旧在重重压力下,以极大的智慧和勇气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事业,与人斗,与天斗,“谁不改革,谁下台”,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又一次鼓舞士气,“资本主义不等于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经济”,当人们对加入世贸抱有疑虑时,强力的改革派再一次站了出来,坚持改革开放事业,用伟大的行动和成功的实践引领中国腾飞。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们国家始终警惕资本主义自由化,警惕资本主义世界用新自由主义经济掠夺中国,但我们欢迎全球化,拥抱全球化,在风险和挑战中,和平崛起,正是因为大智慧和大勇气,即使改革历程险象环生,困难重重,但中国的大船最终都化险为夷,始终屹立不倒,高歌猛进。

(改革总是困难而又痛苦的,稍微一动很有可能就触碰到了强大的政治意识形态高压线,在改革的早期,总要有人首先做出牺牲,那就是农民,他们被捆绑在土地上,日复一日地为改革无偿地提供巨大的资金(剪刀差),却并没有得到什么,后来他们进城给劳动密集型低端产业提供廉价的劳动力,在改革开放的利益分配时,他们却只得到很少的东西;我们也不会忘记,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不断地触及和冲破旧思想和旧力量的官员,正是因为他们不畏惧,敢斗争,不断地坚持和推进改革开放,才最终使改革事业一日千里,当朱镕基观看商鞅变法的剧目时,潸然落泪,还有那些“第一个吃螃蟹”企业家们,在恶劣环境的边缘里努力生存生长,并成为经济社会的中坚力量......)(可删)

改革开放早期靠的就是勇气和胆量,没有章法,从非均衡,强政府主导发展,到包容性增长,服务型政府,在活力满满的经济丛林中建立规范化的秩序,在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的今天,改革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改革的路途还很遥远,李克强总理在履新总理时说:“触及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中国尚且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改革更是任重道远,改革开放是新时代的长征,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这场改革开放利益的分配中,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这显然是结构性问题,未来国家经济的发展要惠及全体人民,精准扶贫,打赢一场脱贫攻坚战,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日可待。

新时代新形势,要把改革开放事业推向新的高度,“自下而上”的实践创新要和“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相结合,广泛参与的“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非常重要,改革是有着设计的伟大工程,自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0年以来,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在发展和快速变化的新时代,新问题又源源不断地产生了,能不能持续地更强有力地推进改革开放事业,触及改革问题的根本结构,抵达改革的更深层次,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新时代的路越走越宽,越走越通畅,但我们现在更为需要的就是一个更明确的改革方向的共识,再一次统一思想,再一次凝聚共识,一个更高级的发展的方向,而党的19大则正是这样的旗帜和方向,对于改革来说,没有固定的方法模式,它需要的是一个更为清晰和明确的改革目标,处理好现在各方的利益要求而更有秩序和规范的改革方案,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思想自由化,破而立之,给国家松绑,让人民(生产力)活跃起来,让一切都在市场和法治的双轨道上有秩序地运行,四十年前撒下一粒改革的种子,四十年后已成参天之势。

伟大的国家在苦难中怀揣着梦想前进奋斗,在智慧和勇气中一步步抵达了光辉的顶点。四十年风雨,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所幸有英明的领袖领导,有伟大的旗帜指引,让年轻的共和国在光明的道路上自信地大步前进。让我们向着改革,向着没有终点的改革,前进,前进!

 

***************************************************************

以中国改革史,改革历程,建设性方面看待改革开放;

参考书籍: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石小敏,许小年,张文魁,汪玉凯《从来没有救世主——改革进入深水区》

周其仁《改革的逻辑》

林毅夫等《改革的方向》

吴敬琏《中国改革三部曲》

吴敬琏等《读懂中国改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思考和启发: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hhm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