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越简单,越美好》这本书,我被书中北欧人的极简生活吸引。我承认这本书的确有些许畅销书般的鸡汤味,作者对于书中北欧尤其是瑞典文化有些过度追捧,但是书中瑞典人某些生活方式尤其值得我们反思和学习。
极简生活的核心,就是内心安静的力量。本书从出行,饮食,购物等方面讲述北欧的极简生活以及他们深入人心的极简观念。
他们明白“人生最贵重的,就是通过不断地学习,将你经历过的事、遇到过的人、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揉碎吸收之后,用这些养分供养你,成就一个只属于你自己的人生,然后,让你不断超越昨天的你。”
他们深知“这些东西打扰到你的清净,分散你的精力,让你花时间保养它们,不得不时常打扫它们,保持房子的清洁。稍有不慎,甚至会让你受到伤害。”“那时我就考虑:我的生活里,真的需要这么多东西吗?
崇尚的低物质欲望是幸福生活的开始;丰富的高精神生活是幸福生活的深入;对生活做减法,越简单越美好,物质上做减法,精神上做减法。
如此,我们就能逐渐读懂极简主义。先生杨绛勤俭朴素,一心投入翻译,写作和整理著作。不大的房子里,一人一笔一桌,几件必要的家具对她来说足矣,先生的极简主义生活更能让她找到自己的目标,从而为之奋斗,乐此不疲。没有了闲置物品的打扰,出去散步亦可以感受人间烟火气,呆在家中品味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不断丰富自己,在看遍万山之后,依然回归最初的本心。
再回看书中的极简主义,其实这种极简主义的背后,何尝不是对人的文化素养和国家发达水平的一种挑战?瑞典人口密度小,经济高度发达,人民富裕,社会福利好,有免费的医疗设施,是世界上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
根据中国最新数据统计,中国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只占全国人口的4%-5%。中国人口基数庞大,国家仍然处在发展中阶段,国民受教育程度依然有待提高。政府无法提供高福利,对于一部分甚至大部分受教育水平不高的中国人来说,生活的确艰难,我们需要用劳动来换取我们的物质需求。可能在物质生活的压迫下,我们很难过上这样的生活,这样就又回到了受教育程度的问题,每一个努力上学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如果他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几乎都能得到让自己满足并且感到有价值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这可能就是受教育最大的意义吧。我们的工作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国家也会逐渐发展强大。
每每在睡前读到这本书,我都感到欣慰和幸福。这种文化在中国社会无疑是罕见的,我们不能用优劣来评判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活方式以及文化习俗,因为每个国家的文化以及民族性格都是不同的,但对于积极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我们取其精华,但绝不能摒弃中华文化的自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