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是门艺术,它要求我们理解爱和恐惧如何相互作用。善于沟通者懂得在沟通前预先了解对方的情绪。仅凭观察或倾听一个人说话,我们可以看看自己能否判断对方是开心还是伤感、愤怒还是平和。
情绪瞬息万变。孩子这一刻在气头上,并不代表五分钟后他仍然在生气。一个孩子现在或许会因为失去一个宠物而伤心,但很快他就会为去儿童游乐园的主意欢呼雀跃,之后又会回到失去宠物的伤心情绪之中。而且,人们还可能会对同一情况拥有不同甚至相反的感受。例如,我们会为一次假期兴奋不已,但同时又会因为假期即将结束而黯然神伤。人的情绪就这样不停地潮起潮落。
情绪本身无所谓对错。感受是个性化的,它是我们体验世界的方式。我们要面对自己的感受及其原因,这远远好过将感受隐藏起来。
人生如磁石,我们展现什么就吸引什么
对于孩子,父母的情感能量就像是一块磁石。如果我们早上醒来心情不佳、无精打采,这种状态也会传染给孩子。孩子通过模仿父母进行学习。如果我们平静地表现出积极和充满爱意的能量,孩子也会更加积极和充满爱心。大部分的父母都没有意识到,正是自己创造了孩子的安全感所需要的情绪氛围:
妈妈早上醒来精力充沛,充满热情。她早早准备好早餐,等着6岁的儿子安安和4岁的儿子小米起床。安安仍然感到疲倦,好像有点感冒症状。妈妈给他另外吃了一些维他命和防感冒药,然后告诉他晚上要早点睡觉。在吃早饭时,她让孩子们一起讨论今天的安排。安安开始感觉好多了。妈妈用积极、平衡的方式让大家迎接新的一天。
当我们身心失调时,更有可能失去内心平衡与稳定,更可能反应过激。这种恐惧情绪像磁石一样,也会吸引别人的恐惧。当烦躁升级,我们就会因失衡而感到不安。
第二天早上与前一天完全相反。妈妈起床晚了,她忽然想起来,早上10:20要去机场接母亲。她紧张地计算从家到机场的距离以及需要多长时间,她清楚自己必须要快一点。早餐在忙乱中完成。她没有时间向儿子们表达关爱。因为大家没有讨论当天的计划,孩子们对她的努力也不配合,这些更加重了她的烦躁。每个人心中的抱怨都在增加。他们不再是一个整体,而是一个个分离的个体,心中都充满了恐惧。而这一切的源头都是妈妈的失衡。
爱是开放和接纳的,恐惧是封闭和保守的,父母们应当理解它们对养育孩子的深刻影响。爱和恐惧与神经系统紧密相连,人们会对环境中的各种信号做出反应,但大多数情况下反应都是无意识和自发层面的,如心跳和呼吸,做这些事情根本无需思考。
爱
爱充满正能量,是安宁的使者;爱是开放和扩展的,可以抚慰心灵;爱能发光,爱让我们有勇气敞开心扉。
爱可以分享,它治愈受伤的心灵,并长久呵护;爱是理解、尊重、接纳、宽恕和释放;爱能弥补伤害,爱能塑造自尊和自信;心中有爱,我们就和谐自怡;爱是内心的安宁。
恐惧
恐惧是封闭和收缩的能量,它让人逃避和躲藏;恐惧意味着控制、隐藏、怒气和攻击;恐惧具有伤害性,它带来痛苦和泪水,令人自我贬低;恐惧让我们失去内心平衡。
恐惧是人生的一部分;恐惧让我们警惕,促使我们成长;当事情出现差错,恐惧让我们保持警醒状态;它是一种信号,告诉我们必须要做出改变;恐惧呼唤行动,成长孕育其中;恐惧让我们远离危险,如果用这种眼光对待恐惧,就可以撕下 “坏”或者“不健康”的标签,它仅仅是一种信号,让我们知道自己失去了平衡。它在告诉我们,有些需求尚未得到满足。
我们做一个小实验:轻轻挠挠手臂,感受一下神经系统如何对这种碰触做出反应。再猛拍自己的胳膊,我们会感受到疼痛,如果劲儿足够大,皮肤上还会出现红色印记。我们的神经系统如何对这种感觉做出反应呢?
神经系统会对这两种感觉做出不同的反应。你会喜欢哪种?答案不言自明。
每个人都希望体验更多的爱和更少的恐惧。人同时需要给予和收获爱。父母必须理解这一点,去满足孩子对爱的渴望。
爱是人类最容易忽略的需求。感受不到爱的人,会不高兴、烦躁和缺乏安全感。无论成人还是孩子,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平衡点,在这里我们感到宁静和安全。一旦偏离,恐惧和不安就会降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