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可“专”,也可“杂”。“专”是集中突破,“杂”是开阔新知领域,突破读书范围,为自己带来更多感悟。
哲学家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教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各种知识没类的书籍都可以读,都应该读。除此之外,读书必须有所思考,学习而不思考,就好比植物光开花不结果,总缺少点感觉与意味。读书是一种享受,结“果”更是让人有妙不可言的一种享受。
“半部论语治天下”,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读书后的思考,思考后的实践呢。
独立、自为的思考与阅读书籍,在我们精神上的作用,可谓大异其趣。思考的时候,我们只感觉直观所见的外在环境和自身的内部经验,经由自己的思维获得真知。阅读则不然 ,读书的时候,精神的活动全为书本所支配,我们不是自己的而是以别人的头脑思考事情。没有什么比人观点大量流入更有害于自身的思维活动了,而持续不断的阅读恰是把大量陌生、外来的、色彩驳杂的观点引入我们的头脑。而这些大杂烩永远不会自动成为思想、观点和信念的统一体。只有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一整套连贯、统一的思想才得以形成。
相反,头脑一旦充塞着这些杂乱的聒噪,就会失去一切清晰的见解,尤其在涉及健康理解力、正确判断力和实际生活的技巧与智慧方面。
当然,科学的思想者因为需要很多知识而必须进行大量阅读,但他们的头脑却足够强劲,能吸收、通化这些知识,使之并入自己那有机、连贯的总体思想---在这些总体思想里面,伟大、出色的见解不断增加。他们的思维在此及想一架管风琴的基本低音那样地统领着一切,从来不会被其他的声音盖过。
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的《论思考》
读完这一段,我感觉在读书方面有了提升。读书所吸收的知识经过思考,和自己原来的知识、观点、信念形成一条,或者是构建一个网络,或者是优化自己的思维、认知,或许改变、摒弃原来的陋习等。
学以致用,读后有思,优化组合,这些都是读书后的结“果”。当然呈现的形式可以是自我改变,可以是著书立说等等。
那时候,读书的感受,妙不可言。
好喜欢、好向往这种妙不可言的感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