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摘自《最美的教育最简单》5

摘自《最美的教育最简单》5

作者: 蓝天白云XM | 来源:发表于2023-02-22 15:51 被阅读0次

第五章,完善家长自身

1,没脾气才会有教育

很多家长在和孩子相处中总是喜欢发脾气,习惯于把每次发脾气归咎为孩子不听话,或孩子某种行为太不像话,认为自己发脾气是不得已而为之,是为了教育孩子。

事实是,脾气不但没有教育功能,却是反教育的。脾气越大,教育效果越差。

坏脾气造成的后果是什么,我们大约可以这样描述:轻度后果,孩子逆反、消沉、多疑;中度后果,孩子成年后脾气暴躁,爱抱怨或抬杠,为人苛刻;重度后果,严重抑郁症、性变态,神经病人格。家长发三分脾气,会对孩子形成七分损害。

脾气这个东西,不发就不发了,你不纵容它,它就不会张牙舞爪。反之,如果不加约束,脾气可以被喂养得越来越大。

这不仅在心理学上被观察到,生物学也证明,惯于摆出暴力姿势的人,只会增加自己的愤怒。

脾气与脾气的对峙就像拔河赛,对方的屹立不倒是以你的坚持为前提的。如果想让对方不再坚持,最好的办法是放开手中的绳子,家长心中没怒火,孩子的脾气就发不起来。这一点小小的改变,对孩子的未来影响巨大。

半小时效应。

给自己立个规矩,不管有多愤怒,都不马上发作,即便无意中发作了,也要马上收住,告诉自己等半小时,一切都等到半小时后再说。

脾气是一种激情,爆发都是瞬间的事,挨过半小时后,人就会变得理性,该怎么样做不该怎样做,基本上就清楚了。

任何自我控制手段只有建立在强烈的自我改变意识上,才会有效。在和孩子“较量”中,家长要时时记住,只要发火,就输了。家长若不和孩子斗狠比强,遇到事情有定力,有变通力,那么孩子学到的正是这些。

如果实在没忍住,脾气发作了,至少要守住两条底线:一是坚决不动手,只动嘴;二是赶快结束,不纠缠。

不要非得讲什么理,明明白白开始的事,可以糊里糊涂结束,这并不影响以后的日子变得清朗。当我们变得越来越习惯于自我克制时,自我克制就变得越来越容易。

人若不固执于自己的想法,多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若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好,而不总是着眼于些许的不如意,脾气可能就会小小得多。

孩子逆反,说明他有独立思考能力和选择的勇气,这总比事事听命于家长、没主见好得多。孩子成绩不理想,但他身体健康,心地单纯善良,这该多么令人欣慰。

如果日子充满感恩,你投送出去的心情都将回报给你;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氛围,家长自己更受滋养。

没有脾气的胸腔,才能装满教育正能量。

2,母爱是个逐渐分离的过程

母子间的感情应该是绵长而饱满的,但对孩子生活的参与程度必须递减。

强烈的母爱不是对孩子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母爱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

若母亲把顺序做反了,就是在做一件反自然的事,既让孩子童年贫瘠,又让孩子的成年生活窒息。

喜欢越界的父母总是表现出对孩子的极度关心,事无巨细地关心…尽管都是打着关爱和教育的旗号,但传递的总是令人厌烦的气息,孩子不会从中体会到爱和教育,只能体会到被侵犯。

从孩子脱离母体开始,整个成长过程就是不断的脱离:脱离乳房独自吃饭,脱离怀抱独独立行走,脱离监护单独外出,脱离供养自己赚钱,脱离支配发展自我,脱离家庭组建另一个家庭……

不懂得分离的父母,即使孩子成年、结婚,也要努力保留住对孩子的控制。他们往往喜欢一边事无巨细地包办,一边抱怨孩子的无能。

与其说他极爱孩子,不如说他极爱那种对孩子的全面把控,这种控制给他带来的成就感和强大感,让他对自己满意。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啃老”现象,不少年轻人大学毕业后不去找工作,或是结婚了还事事依赖父母,不仅经济上不能独立,心理上也离不开奶嘴。

我接触过一些“啃老”的年轻人,他们的成长总是惊人的相似,那就是父母很少有分离意识,一直包办,不肯让孩子独立;与此同时,又一直对孩子的种种不能独立充满指责和鄙视。

3,做个“不讲道理”的家长

“讲道理”是很多家长喜欢的一种教育方式,一直以来被正面推崇。但人们也往往发现讲道理对于很多孩子来说没用,越喜欢讲道理的家长,他的孩子往往越不听话。

天下没有不懂事的孩子,如果要孩子懂道理,家长首先要做得有道理,做的有道理,比说得有道理重要得多。

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这个原理几乎在理论上无人不承认,而在实践中又无人不违反。

要使儿童“明白道理”,不要仅仅把道理告诉儿童,必须要首先让儿童有机会在实践中获得连续不断的经验。

思想家卢梭说过,这三种对孩子不但无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法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这句重要的提醒已存世百年,可这三种办法恰是很多家长身体力行,运用最纯熟的。

当然要教育孩子,但以大道理压人,强迫孩子接受来自家长口头的“道理”,这是在使蛮力……教育是门艺术,讲究的是简单和精巧。改变“讲道理”的思维定势,变通一下,效果可能会好得多。

4,唠叨是把小刀子

家庭生活中,并不是说话多就叫唠叨,称得上“唠叨”的,是那些随口而出的、不断重复的、总给人带来负面情绪的话语,既没用又不中听。

唠叨的特点是负面、无效、重复,这些特点被加到被唠叨者身上,就是自我体验不断被干扰,心里不断受阻。

人当然不是脆弱到不能接受一点废话,每个人都有自我排毒本能,会自动化解唠叨带来的不适。

人最怕的是经常性的唠叨,负面影响在深远的岁月中慢慢呈现,发生的过程几乎感觉不到,但对一个生命的抑制作用是肯定的。他如同一把小刀子,会一点点削去一个人体内的正面生长力量,如好奇心、自信心、责任感、判断力等。

唠叨也是这样,说一句没事,说两句也没事,天天说似乎也没什么,但伤害早已悄悄发生。它像一把小刀子一样,慢慢切割着孩子,不经意间一点一点地把孩子的自觉意识、快乐情绪,以及想象力、创造力都切碎了,破坏了。想来,唠叨真是教育中最隐秘又极其悲哀的一个错误。

5,如何培养好习惯

一切培养习惯的行为都要首先顺应儿童的天性,让他在愉悦感中去慢慢形成。习惯既是一种表达人与人之间差异的相对的行为,又有其普世适用的绝对的价值标准。

真正的好习惯,或者说最大的好习惯,是孩子有能力也有兴趣安排自己的一切事物。

儿童是自然交到成人手上的精灵,他是带着灵性而来的,要让他灵性不灭,就要遵循自然大法,不能做反自然、反天性的事。

培养习惯的原则应该是“顺应自然,适当推动”这八个字。

第一,不要把“养成好习惯”这句话挂在口头上,不要在细节上和孩子纠缠。

“养成”必须事件自然发生的事,许多好习惯往往不容易总结,甚至不会被意识到。家长在这方面不需要太有作为,对孩子体恤些,宽容些,信任些,允许他做的不好,不过分指导和控制,让他有机会慢慢练习和调整自己。一个孩子能健康自然地发展,他其实就是在养成好习惯。

第二,家长要从孩子所有的坏习惯中看到自己的坏习惯,然后加以改善。

第三,欲强化某个好习惯,要用正面的或暗示的方法,杜绝批评和指责的责罚。

总之。不要让孩子在某事上有被否定感,而要让他体会到成就感和荣誉感。好情绪中,事情才会往良性循环的方向走,坏情绪只能让事情陷入恶性循环。用令孩子不快的坏方法来清除坏习惯,几乎都会失败,会制造出更大的坏习惯。

如果孩子在学习或玩耍方面已形成了一种坏习惯,矫正的方法除了上面几种,最重要的是耐心等待。

时常听到有家长说,我以前做的不好,让孩子形成一个坏习惯,可现在如果我不管,他会变得更差。确实,如果孩子已养成一个坏习惯,家长如果不再管,事情似乎一下进入了更糟糕的状态。其实这是孩子在开始调整自己的心理秩序,他要去收拾这个烂摊子,只能让情况暂时变得更乱些。

只有用不焦虑不蔑视的心态全然接纳,把信任还给孩子,他才会慢慢获得改善的力量。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谁能把眼光放到十年、20年后,谁才是教育的胜出者。

第四,家长要有始终统一的言行,尤其要做出榜样,多身教,少言传。

在培养孩子好习惯上,家长最有作为的办法是做个好示范,一直坚持,并且从不为此和孩子发生冲突。

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表达关爱的方式,首先应该是尊重,而不是改造。再亲密的关系都必须建立在两者各自独立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在习惯的养成上取得进步,在生命与生命之间达成和谐。

我有一位朋友做的非常好,她认为一个人的口味是从小培养出来的,认真给孩子料理一日三餐,从不把垃圾食品带回家,也从不让孩子吃外面的东西。

这位家长还做得非常好的一点是培养孩子的运动习惯,她从孩子能和她一起运动时,就坚持天天带孩子跑步或打球…

她一直用统一的言行、良好的榜样来培养孩子的饮食及运动习惯。

如果我们站在江边只是为了等一只船的到来,体会的往往是“过尽千帆皆不是”的失落,如果沏一壶茶摇一柄蒲扇,坐在江边欣赏那波光粼粼,看到的就是“斜晖脉脉水悠悠”的美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中国传统的教育大法,也是培养孩子好习惯的最高宗旨。

6,求完美是最不完美的做法

教育的目标是尽可能让一个孩子优秀,但教育最要提防的是求完美心理。

“求完美”之所以是一种破坏性的教育行为,在于它是一种反自然行为。大自然原本赋予每个孩子以成长的正能量,只要生长条件正常,都会正常表达,健康成长。

在完美期待中成长的孩子,天性被过度驯化,其作为独立的“自我”无法正常舒展,却耗散太多的精力去适应他人的要求。

当代家长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它意味着家庭生活首先给了孩子良好的教育。但也可能意味着一些问题。越是文化程度高的家长,越可能对孩子的教育非常认真;越是认真,则越是细腻。过分“细腻”,就有可能开始苛刻,不知不觉陷入求完美的泥淖。

这种情况也曾发生在我自己身上。尽管我在和女儿的相处中能经常提醒自己不求完美,对孩子很宽容,但是后也会发现,我更容易在一些浅表的事件上对她做到宽容,而在一些较深入的问题上,也会不小心走入求完美的误区。

这种对“求完美”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和警惕,最大化地消解了我和孩子相处时的负面情绪,我们的相处进入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时期。

比如她偶尔耍小脾气,因为贪玩而误了正事等等,我以前会或多或少有不愉快或有所担忧,现在则完全用正面的情绪看待这些事。并不是说这些缺点是好的,而是觉得,有缺点,这是多么真实、多么令人踏实的一种情况,如果她再连这些缺点都没有,那也许才是令人不安的。放下“求完美”的心里,一切都显得更加完美。

不求完美,这不是一种懈怠,而是一种勇气。人必先征服自己的自卑和虚荣,才有力量面对生命中的种种不完美。

不仅在教育上,在一切人与人的相处中,包括和自己的相处,求完美都是一种思维缺陷,凡求完美,必有伤害,接纳不完美才是一种完美行为。

接纳配偶都不完美,彼此幸福又放松;接纳朋友的不完美,获得尊重和真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让自己自信而心理平衡……我们都羡慕一些人的潇洒,不论遇到什么,都可以微笑面对,坦然地说一句:没什么大不了的……

这样一种潇洒,不可能凭空产生,它必须有一种生长基础,那就是从童年时代起,他从成年人那里学会了正面看待一切事情,他是有容量的,因而他的天地分外宽广,分外和谐。他的生命可能会有风浪和波折,却不会出现“渔夫老婆”的失控和溃败,而始终像一位女王一样具有主宰的力量,活的优雅、尊贵而幸福。

相关文章

  •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5

    第五章完善家长自身 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什么样的父母往往会培育出什么样的孩子,因此父母首先要做的是完善自身。 ...

  • 【读书笔记】严厉教育就是危险教育,你被吓到了吗?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阅读感受 最近在阅读尹建莉老师的《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一书,读到第二章中“...

  •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

    曾经听别人说过,不喜欢一个人有一千个理由,喜欢一个人只需要一个理由,每一个喜爱文字的人,往往会跟书籍有着一段或深或...

  •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

    读书分享: 这本书收集了很多有关孩子的案例,采用案例写作的手法,道出儿童教育的一些处事方法。作者用经典教育学和心理...

  •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

    我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完整的读完了一本《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这是我有生以来读过的第一本教育类的书籍,当然不会...

  •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

    “手端银碗讨饭吃”的故事。

  •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

    几年前读过尹建莉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书中的教育理念有心无痕,让我如获至宝,使我对我的育儿教育充满...

  •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

    最近一位朋友推荐尹建莉的又一部书---《最美的教育最简单》,分享一下: 生活最大的敌人不是任何具体的对手,...

  •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5963145/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 尹建莉的三本...

  •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

    一只母鸡不会把小鸡托付给别的母鸡照料, 一头母猪也不会把任何一头小猪托付给别的母猪。 动物都知道这一点,人却经常在...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摘自《最美的教育最简单》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hpak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