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下了一场大雨,今天是个阴雨天,终于一扫前两天的暑热。
今天的目的地是天坛,天坛面积约为273万平方米,比故宫还大,是明清时期皇帝举行祭天和祈谷、祈雨仪式的场所。
吃了一顿满足的早餐,就搭上了开往天坛的地铁。进入天坛,天阴阴的,一种肃穆感扑面而来。不同于故宫的方方正正,天坛外方内圆,灰墙绿瓦的高墙把天坛的内坛围了一个大圈。有别于故宫的红墙黄瓦,天坛是绿瓦、蓝瓦配红墙或灰墙。
祈年殿是天坛的主要建筑之一,建在三层高台上,周围建造有汉白玉石栏,高38.2米,像一顶巨大的帽子。祈年殿为下坛上屋的圆形木结构的三重檐建筑,殿中共有柱子28根,象征中国古人用来判断季节,保证农业生产的28星宿,其中4根龙井柱又象征着春夏秋冬四季;12金柱象征一年的十二个月;12檐柱象征着当时一天中的十二个时辰;金柱与檐柱共24根,也代表着中国的二十四节气。祈年殿意味祈祷农业丰收,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人”重视农业的思想。
参观回音壁的时候,遇到了一位正在直播的导游,我们跟着他的直播了解回音壁。第一个发现围墙能传音的是乾隆皇帝。回音壁里还有两块二音石,也是能产生回音的效果。里面还有皇穹宇,它位于圜丘北部,是存放圜丘祭祀神牌位的场所,也被称为天库。
圜丘是明清两代冬至举行“祀天大典”的场所,也被称作祭天台。分为上、中、下三层,且四周设有栏板、望柱,这些栏板、望柱的数目都采用的是“天数”,象征着“九五至尊”的皇权。四周是蟠柴炉、痊坎、望灯台、燎炉座等为祭祀服务的设施。
与故宫最大不同的是天坛里种了许多树,基本是松树和柏树,天坛里的古树也有很多,其中最老的一棵是九龙柏,已经600多岁,比天坛的历史还久远。这棵柏树并不高,但是树干粗壮,且不平滑,像许多条龙交缠在一起,向上腾飞,难怪叫九龙柏。天坛里还有一大片松柏林,站在这一头是看不到边的。柏树上结满了青绿的籽,只有一定的树龄,柏树才会结籽的,足见其老。松树上,一个个小小的松果挂于枝头,时不时见到松鼠在树间嬉戏。
天问 九龙柏 松鼠 深远的围墙 绿瓦 祈年殿
从天坛出来,我们决定去地坛走走。知道地坛全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从地铁口出来,天正下着雨。撑着伞,走进地坛,但是挺失望的,所有的宫和殿都没开,只能在园子里看看柏树。走了一会,实在没什么好看,干脆在斋宫前的门槛坐下,看雨,听雨。我和先生又说起史铁生,于是打开手机,找出《我与地坛》,和儿子一人读一部分,在雨中感受史铁生对生和死的思考,对母亲的愧疚,对园子里(地坛)遇到的人的回忆。读到第五章,还剩两章,先生说回去,我们撑着雨伞,走入雨里。
园中一亭 雨中读《我与地坛》 地坛公园里的鸽子长得很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