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隐藏着许多不成文的规定,比如,在葬礼上只有哭得死去活来才是真的伤心,反之就是不孝。
和坏人做朋友的人一定不是好人。因为社会认同感的限制,大多数人渴望被认同,不敢越雷池半步。
我看过在葬礼上捂着眼睛张大嘴巴装哭的人,旁边竟有人欣慰地夸他知道感恩。
而做出真实反应的人,却被一群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攻击。
接受不同,真的有那么难吗?
01 佛系青年
在加缪的《局外人》中,主人公默尔索在朋友眼中,是一个正直老实、善良不说废话的男子汉。他遵循内心,做出真实的反应,却因此被送上了断头台。
虽然这是加缪在19世纪30年代创作的角色,但默尔索却与当下所说的佛系青年十分相似。
当女友玛丽表示想和他结婚的时候,他说结不结都行。
当德行有问题的雷蒙想和他做朋友时,他说做不做都可以。
当老板想派他去巴黎发展并能够升职加薪时,他说去不去都行。
他接受着身边的一切,哪怕对面住的老头向他伸出结满疮痂的手,他也会毫不犹豫地握住。
他说不清楚自己喜欢什么,但能确定自己不喜欢什么。
但他还是做错了一件事情,他不应该在海滩上朝一个阿拉伯人开枪。
当时的空气是灼热的、火辣辣的太阳烤得他头晕目眩,阿拉伯人手中的刀片反射的光芒刺痛了他的眼睛。
他没有想过伤害阿拉伯人,只想找一块阴凉地休息。
这是误杀,本应该从轻判决。
02 过去皆错
默尔索供认不讳的承认了自己的罪行,他以为一切就这么简单。
但法官、记者、大众不这么认为。这次罪行使他们戴上了有色眼镜,回望默尔索的生活,过去的一切行为都被否定,都在为今日的罪行做铺垫。
妈妈死的时候,他没有哭泣。不但没有哭泣,他还喝了一杯牛奶咖啡,还在守灵的时候打了瞌睡。
在养老院送别妈妈的时候,没有人指责他。但却在心里暗暗给他这个人下了定义,他是一个冷漠、自私的不孝之子。
尽管他很爱自己的妈妈,但只注重表面的大众怎么会发现呢?
他们会因此判你罪加一等。
在妈妈死后的第二天,是周六。默尔索和女朋友约会、游泳、看喜剧片,在大众眼中这些全部都是禁忌。
只是想起默尔索在母亲死后的第二天能正常地吃饭、微笑,他们就觉得不可思议、浑身难受。
尽管当时默尔索并不觉得喜剧片好笑。他们脑补了哈哈大笑的场面,并发出“怎么会有如此没有良心的人”的感慨。
如果他们成为证人,一定会抓住机会落井下石。
与坏人做朋友的,就一定是坏人吗?在答应做雷蒙朋友的那天晚上,在雷蒙的请求下,默尔索帮他给前女友写了一封信。
为了使朋友免受牢狱之灾,他向警方做假证。在雷蒙家暴前女友的事件中,他和很多吃瓜群众一样只是围观的看客。
但是在法官眼里,默尔索就是暴力事件的策划者和帮凶。
当预审判员将十字架拿到默尔索面前时,他没有流下悔恨的眼泪。这点让审判员抓狂,每个人都信基督教,你怎么能不信呢?耶稣可是因为你的罪过而死!
他在心里认定了,默尔索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人。
像这样一个冷漠、自私、没有灵魂的坏人,怎么可能会误杀呢?一定是蓄谋已久的谋杀。
03 正义之名的狂欢
大众的愤怒已经达到了高潮,法官已经烘托好了氛围,终于可以上演惩恶扬善的正义之举,终于可以展示公正而又伟岸的光辉形象。
最终法官高呼以“法兰西人民的名义”判定默尔索死刑。
在整个案件审理的过程中,默尔索作为最重要的中心人物,却不能发言,只能保持沉默。他就像“局外人”一样,观察着场上发生的一切。
法官讨论着与案件无关的事情,脑补他杀人的动机;律师做着法官和大众想要听到的辩解;大众的眼神由愤怒转化为大快人心。
一群人以正义之名,将手无寸铁的默尔索送上了断头台。
在《局外人》中,法律打着正义的幌子屈从于大众,做出了最不公正的判决。虽然我们生活在法治社会,但在信息爆炸的网络上,从未停止过骂战和讨伐。
总有人试图通过批判道德沦丧点来引起大众的共鸣,让许多人戴上有色眼镜看到他们想要输出的观点,最后制造了一场自媒体人和平台的狂欢。
我们在跟着欢呼的同时,早已经忘记了自己认同的是什么?
用你的眼睛去发现真实,不要轻易加入批判“不同”的大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