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一期间支付宝上线了一款叫做“相互保”的重大疾病保险,短短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参保人数突破1000万了,它到底具有什么样的魔力?
这款产品出来之后众说纷纭,有批评有表扬,更多是传统保险公司,传统保险业务员对这款产品的抨击、嘲笑,甚至是等着看热闹。那么作为普通老百姓,草根一族,似乎看到了这款保险是一个救命稻草,价格很低就可以拥有很高的保障额度,那到底相互保值得购买吗?
了解一款保险产品,需要从保费、保额、保障期的长短以及投保的条件,这四个方面着手。
保费方面,相互保说零费用加一毛钱保障30万。很多人就理解为只需要花一毛钱,就可以购买30万的保障额度,真的是这样吗?NO,NO,NO,这是概念的一个误解。
从费率定价来分可以把保险分为两类:预期型和追溯型。预期型的保险产品就是保险产品的定价是通过精算师预先确定下来的,一旦确定了,在交费期之内就不会发生变化,十年二十年几乎是确定的,即使是医疗保险,在一开始也会有一个明确的费率表,只要你购买了,在续期缴费得时候可以严格按照费率表上的价格进行缴费。目前大家所国内所有的重大疾病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等,都是属于一种传统的预期性的保险产品。
相互保是一种追溯型的保险。所谓的追溯型的保险就是入门的时候,不需要交费或者交得很少,就像这款相互保,他的保费是在发生理赔的时候,追溯进行交费。理赔越多,那么保费就越高,没有任何理赔,那就是不交一分钱的保费。所以这个只是缴费方式不同而已,而缴费方式是不能决定一个产品的价格的?因为保险产品本身的定价的规律,定价的决定因素就是由预期利率,预期费用率和预期发病率和死亡率决定的。作为一款定期重疾,他可能没有预期的利率,因为它没有储蓄性的成长,但是预期的费用率和预期的死亡率却是大同小异的,特别是死亡率啊,全中国的保险公司都用同一张生命表,在这方面不会有任何的差别。也就是说即使相互保是追溯型的保险产品,最后我们交给保险公司的钱和预期型的其实是一样的,这个在精算原理上是通的。互相保相当于就是传统预期性保险中的消费形定期重疾,保障期最短半个月,最长只到60岁,每个月有两次14号到28号来进行分摊来进行公布价格,我们可以决定这半个月,每半个月为周期,你有权决定到底继续还是退出,你可以随进随出,但你出来的话是没有任何钱可以领回来的,而且到期的话你也没有任何钱给你,所以它本质是一种纯消费的产品。
从保障期方面,这是一个定期产品,最长保障到60周岁,真的不能够保障一辈子。因为超过60岁以后发病率急剧上升,各方面成本、开销就相对大,这个方案就终止了。相互保的保障期同时也受产品自身的影响,受政策原因,风险理赔的原因等发生停售。另外总人数低于330万的话,它也会提前终止,也就是说购买这款产品,真正的这个保障期,不是把握在我们投保人手里的,像我们传统的预期型的保险只要一旦投保,那么保险终止是由我们投保人自己决定,保险公司是不能决定这款重疾产品什么时候结束的。即使是重疾产品自身已经停售了,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继续交费,享有终身的保障,这是两者非常大的一个区别。
从保障的额度来讲,这款产品在40岁以上只能提供最高10万的保障额度,40岁以下最高30万。所以大家可以看到这个10万、30万距离我们想要的保障额度或者讲我们年收入的3到5倍的额度要低很多。就是说你认为这款产品很好,你想购买100万,300万几乎不可能,年龄一大,40以上只能购买10万的保额。当然它可以附加四个未成年的子女可以作为被保险人,这点是相对比较灵活的。
很多人问这款产品是不是随时都可以申请,都可以买得到呢?健康状况是不是要求不严格呢?
恰恰相反,大家要仔细看健康告知,其实很多健康告知的内容要比传统的保险要高出很多。要求不仅不低,反而更高,最起码呢,像一些稍微有点瑕疵的疾病,连免责和人工核保都不允许,所以它本身投保申请也不是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因为我们对于保险的需求,其实每个人情况是不同的,如果你拥有了长期的,终身的,中长期的健康保险,如果额度还不是很够,因为中长期的健康保险价格相对会比较高一些。我们可以购买互联网型的这种纯消费的定期重疾,或者你购买相互保作为一个补充。这种追溯型的保险,前期我们支付的费用相对比较少一些,只有在发生理赔的时候,每个月结算的时候我们可以后交费,这对我们资金特别紧张的人来讲也不失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我们内心能够清楚相互保本身并不是一个救命稻草,并不完美,他只是缴费的一种先后顺序而已,我们客观的理性的去看待这种保险,你就不会很失望,你也就不会有未来再骂保险公司。从价格上不要抱有过多的奢望,它和我们线上购买的互联网定期重疾其实相差无几,甚至在功能上会更弱一些,因为它只保重疾,没有轻疾,没有多次赔付啊,所以这款产品是非常简单的一种形态。
所以一款新的事物出来,我们抱着学习拥抱的态度去做探讨,不过度的贬低它,也不过度的去褒奖它,客观中立我们才能够不后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