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即将要上的新课,如果学生已经学会了该知识点,对老师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是好事。因为我预设的问题在课堂上总会有孩子可以给出想要的答案,比如看着情境图“4架飞机,每架飞机有2个人”就能说出用乘法4X2=8或者2X4=8来解决“一共有多少个人?”的问题。
是坏事。因为我预设的是让孩子们从用加法来解决上述问题逐渐发现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特点,再到理解4个2相加的意义,最后感知2X4=8这个乘法算式出现的必要性。我对于这样的逻辑是非常自洽的,我努力着让课堂动态按照这样的顺序来发展,所以如果在应该加法出现的时候有孩子直接说出了乘法算式,我会乱套。
或许我应该换个角度来审视自己的课堂,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我不应该总是想着如何引导学生说出有利于进入下一个环节的答案,一节课的完整性固然重要,但此完整性并不是一节课的必需,当学生在某个环节中产生了争议或者说是思维的碰撞、发散,那么这节课真正的亮点就有了,此时完整性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我应该看到学生的真正学情,尽管是参差不齐的,并且应该思考学生真实的学情如何在课堂上有所发展,发展程度不同是必然,但是如果一节课后有一个学生说“没有什么收获。”,那就意味着这节课是失败的,因为没有关注到”每一个“孩子,就比如一位明明已经会乘法算式的孩子却陪着大家一起上了一节所谓的”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的课,同时自己的所学也没有用武之地。
记得去年也是磨课的时候,我上了两三次课总是时间不够,我吐槽过半个小时的一节课真难设计,向师傅和前辈请教这个问题,当我很纠结于这个困扰之时,靖哥和媛媛姐的点拨的确让我有拨开云雾的感觉,我不必陷入是否完整的问题,如果学生的思维被激发而产生的讨论用时太长,只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所收获、有精彩的表达等,舍弃一些环节又如何,来日方长,舍弃的环节可以弥补,但是学生的思维灵感错过就很难再找回来。
向往的课堂很神秘,让我畏惧又忍不住想探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