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酷说老子》第八章(合集上):上善若水,人性与社会的底层逻辑。

《酷说老子》第八章(合集上):上善若水,人性与社会的底层逻辑。

作者: 紫侠狼 | 来源:发表于2021-12-12 15:41 被阅读0次

《第八章》:

㊣上善若水。

(最高的善好像水一样。)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

(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

㊣与,善仁;言,善信;

(待人善于真诚、仁爱,说话善于格守信用。)

㊣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为政善于治理,处事善于发挥能力,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夫唯不争,故无尤。

(因为不与人争,所以没有错误。)

(以上就是通行的原文与译文)


《酷说老子》第八章(1):上善若水,托尔斯泰为什么要忏悔?

【第一句、第二句】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1、

中国有一句俗话叫“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也就是说:

人性向上,水性趋下;人性趋利避害,水性趋“害”避“利”。

换句话说:

人性总是趋向于——争。

2、

1884年3月10日,年近六十的托尔斯泰在日记中反省道:

“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没有障碍,它就向前流去;遇到堤坝就停下来;堤坝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容器是方的,它成方形;容器是圆的,它成圆形。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强。”

托尔斯泰为什么会写这么一段话呢?因为就在那一天的早上,佣人整理家务时不小心打翻了一个墨水瓶,他看到自己的心爱之物顷刻间摔成碎片,怒不可遏,恶狠狠地训斥了佣人一顿。结果晚上入睡之前,托尔斯泰习惯性地照了照镜子,突然发现自己有点面目可憎。于是回想起了白天时那个盛气凌人的自己,为什么要为了一点小事就愤怒的指责别人呢?

他思来想去,归根结底是为了一个字:

争。

从事情的角度看,似乎是在争谁对谁错;但如果从人的角度去分析的话就会发现,其实是在争谁愚笨谁聪明。所以为了一件小事而发怒的人从表面上看是在证明:

我是对的,你是错的。

但从本质上来说,其最根本的动机是在证明:

我是聪明的,你是愚蠢的。

否则的话,人类怎么可能伟大到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呢?

3、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争”就好像是一种思想上的病毒。凡是感染者,最终都无一例外的会变成自己所讨厌的样子。在2500多年前的古希腊,曾经有一位学生问“哲学之祖”泰勒斯

“如何才能过上理性而崇高的生活?”

泰勒斯回答了一句话:

“不要去做你讨厌别人做的事。”

如果我们把这句话的内核梳理一下, 其实就等于说:

“不要成为你自己所讨厌的人。”

4、

1961年12月17日,在巴西的尼泰罗伊市发生了一幕人间惨剧当天晚上北美大马戏团正在演出,突然帐篷被人点燃,热闹的剧院立马变成汹涌的火海。三千多名观众惊慌逃窜,现场一片混乱。就在这个关键时候,一个农民突然站起来大声喊道:

“男人们不要动,让孩子先跑!”

他喊罢便坐回到在椅子上,岿然不动。大火被扑灭以后,人们惊讶地发现:

现场竟然有三十几个男人都集中端坐在椅子上,被大火吞噬了生命。

据报道,这一次举世震惊的火灾事故一共有503人遇难。不过,有一点可悲的是:

死者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儿童,这还不包括妇女与老人。

5、

这个新闻最值得我们反思的是,或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曾以“绅士”自诩,以“君子”自谦。开口必称“尊老爱幼”,言谈必说“女士优先”。可如果有一天真正遇到紧急状况的时候,我们未必就不会变成自己所讨厌的那种人。但是我们不要忘了:

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人,他们永远不会活成自己所讨厌的样子。

他们总是“利而不争”,总是“处众人之所恶”。他们为了老弱妇幼的生存,情愿将自己置于死地。他们才是真正的“上善者”,他们的行为才是人类最高级的善。在老子的眼里,这样的人才称得上是“几于道”。

6、

最后,我们需要再探讨一下关于“善”的含义,“善”这个字其实目前在甲骨文当中还没有被确切的找到,虽然有几个疑似的字,但学术界尚无定论。不过稍晚一些的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即“金文”)上明白无误的铸刻着“善”这个字,如下图:

显而易见,金文的“善”字是个由三个部分组合而成的会意字,上面是一只“羊”,下面两侧是两个人的嘴,也就是“言”,合起来就是“誩”[jìng]。

“誩”是什么意思呢?很简单,就是言说。言为心声,所以可以引申为“表达想法”的意思。

那么当你得到一只羊的时候,会表达什么想法呢?当然是高兴,赞美,而且是连连称叹,甚至连其他人也一起跟着你称叹,这就叫“羊誩”,这就叫“善”。所以“善”这个字的本质其实是一种“利益的妥善分配”,也就是能让每个人都能得到一份合情合理的配得上自己的蛋糕,而且大家都绝无怨言,纷纷交口称赞。

所以,“善”也就引申出了“善于”的意思。

从小处讲,是指一个人善于恰如其分的实使用技能;从大处看,是指一个人善于恰如其分的分配工作或利益。也就是说:

善,既是“善良”,同时也包含着“善于”。

因为最高级的善良一定是善于使用“做好事”的技能,然后“分配好”每个人的利益,于是,人们交口称赞之后给这种高明的行为起了一个温暖的名称叫做“善良”。所以许慎在《说文解字》当中讲“善”解释为“义美”的意思,所以古人对一件事情表示赞同和满意的时候会说“善”。

由此可见,“上善”就是“最高的善”,而“最高的善”必然是最高的“义”最高的“美”,所以老子才会在此章一开篇说“上善若水”,然后紧接着具体论述“善”的表现,于是就有了后文的“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那么这七个“善”究竟是怎么表现的呢?我们下一节展开论述。



《酷说老子》第八章(2):做人心法,孔子和王阳明的时间都去哪了?

【第三句】

㊣居,善地;心,善渊;

1、

孔子有一个弟子叫子贡,能言善辩,被誉为“纵横家之祖”。后世所谓的“合纵之祖”苏秦“连横之父”张仪,都是在他没世一百年以后才显称天下的。所以子贡有一个毛病,我想你应该已经猜到了,没错!

子贡喜欢挑毛病。

他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基本上就是:

子夏太文,子路太武;颜回太谨慎,曾点太狂妄等等。

有一天孔老夫子忍无可忍,就讽刺道:

子贡你真是太有贤德了!我就没有那么多时间!①”

2、

有一个学生问王阳明

“老师!朱子说‘一草一木皆有理,不可不察’,我们该怎么样去认识观察呢?”

王阳明回答说:

朱熹所言甚是!但是我没有那么多时间啊!②”

现在请问,孔子王阳明的时间都去哪了?这个问题先留待思考,下面开讲正题。

1、

什么是地?众人踩踏在脚下的,就是地。故《阴阳大论》曰:

“地为人之下。”

居善地,就是居于众之人下,所谓“上德若谷。”

2、

什么是渊?众流汇聚于谷底的,就是渊。故《庄子》曰:

“流水之审为渊。③”

心善渊,就是处于众流之下,所谓“上善若水。”

3、

所谓“居善地,心善渊”核心意义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

处众人之所恶。

为什么呢?为什么这个“众人之所恶”:我们弃之如破鞋敝履,老子却视之如皇位玉玺?其实,老子的思想并非是无根之木,而是词出有源的。《易经》,正是老子重要的思想源流之一。

4、

众所周知,《易经》里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卦象叫“谦卦”。

如下图:

如果说《易经》是群经之首,那么“谦卦”无疑是群卦之首。因为《易经》八八六十四卦,没有一个卦象是完满的,每一个卦象都有凶有吉。唯独“谦卦”是六爻皆利,无往而不利。因为“谦卦”最大的特征就是:

地上艮下

意思是

“地在上,山在下。”

但是,天地的本来形态是:

“地在下,山在上。”

《易经》为什么要将“地”“山”的位置颠倒过来呢?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表明一个字:

谦。

,即是“下”“下”不正是“谷”吗?

可见,《易经》的“谦”,就相当于老子的“谷”。《易经》的“谦谦君子,卑以自牧”,就相当于是老子的“居善地,心善渊”。因此,“谦”的“性格”如果用老子的一句话来描述,同样是:

处众人之所恶。

5、

释迦牟尼佛向弟子们讲经时,曾经为“佛法”塑造过这样一个形象:

“(佛法)如雨堕,不住山顶,必归下处。若人骄心自高,则法水不入。④”

也就是说在佛陀的眼里,佛法如雨,落归下处。而所谓的“下处”,不正是“谷”吗?因此,“佛法”的“脾气”如果用老子的一句话来表刻画,依旧是:

处众人之所恶。

6、

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我们顺着三位先哲的思路,去寻找智慧的宝藏时,却仿佛遇到了“鬼打墙”,无论走出多远,每次都是绕回了原地?而待在原地的他们,为什么又以同一个手势指向了河流对岸的同一扇大门。为什么大门上又恰好写着“处众人之所恶”这六个字?我们不妨从心理学的丛林里去寻找一下渡河的舟船。

1905年,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在《性学三论》一书中,正式提出了一个概念:

力比多。

是指一种人类无意识的性本能,一切人类心理和行为发生的原动力。如果觉得不好理解,那就不妨跟随他的学生卡尔•荣格。给“力比多”瘦一下身,将其称为“心理能量”即可。卡尔•荣格弗洛伊德基础上,仿照物理的热力学为“力比多”定了三条定律。第一条就是等效性原理,即:

“力比多”的数量是一定的。

如果精神的某个组成部分受到过分关注,那必然以其他部分的损失为代价。用中文表述就是:

人的心理能量是一个恒定的常量。

如果将能量太多的倾注到了某一件事物上,那么其他事物获得的能量倾注就会减少。如果说的再形象一点,就是:

假定一个人的心理能量是100点。

如果你用了90点来关注生存,那么就只剩10点去关注生存以外的事情。

如果你用了60点来关注事业,那么就只剩40点去关注事业以外的事情。

如果你只用10点来关注哲学,那么就还有90点去关注哲学以外的事情。

比如:

王羲之太醉心于书法,误将馒头蘸着墨汁吃进肚里;牛顿太痴迷于科学,误将怀表当成鸡蛋煮在锅里;王阳明太迷恋道家修仙之术,结果道士通宵聊天连当天的婚礼都忘了。

8、

再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

国学大师章太炎专注学术,心无旁骛。所以他有一个人尽皆知的特长——出门忘路。有一天他跟诗人摩西通宵畅谈后,好不容易才摸到了回家的巷子。却错入了邻居少妇的卧室,倒头便睡。少妇正好逛早市回来,发现一个大男人躺在自己床上,惊声尖叫。幸好周围有几个邻居认识章太炎,就把他叫醒并护送回家。

章太炎还不高兴地说

“我正睡得很熟,你们何苦扰人清梦?”

其实古今中外有许多艺术上的天才,在生活当中都十分低能,有时候智力还不如六岁的儿童。他们这种停止发育的症状,就属于心理能量的等效性原理的一种极端表现。所以,等效性原理完全可以广而用之,即:

一个人对外部世界关注越多,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关注就越少;一个人对别人的关注越多,对自己关注就越少。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对别人道德要求越高,他本身的道德素质可能就越低。因为当一个人将心理能量太多的倾注到别人身上时,长此以往。自己的内心就会因为无暇顾及而变得杂草丛生,甚至一片荒芜。所以孔子才会告诫人们说: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⑤”

9、

《圣经•约翰福音》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法利塞人抓来一个行淫的女人来见耶酥。他们说。按照摩西法,这样的妇人要用石头砸死。耶酥说,你们谁没有罪,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最终没有人觉得自己是无辜的,只好都离开了。

现在,我们应该知道孔子王阳明的时间都去哪了吧?他们的时间心理能量,其实都用来铲除自己心中的邪念杂草,所以根本无暇去批评他人或者审查什么草木花鸟。

用庄子的话说,这叫心斋。

就是为自己的心斋戒沐浴,洗空定见。为什么要洗空定见呢?

1、庄子的答案是:

将心清空,道就会聚集而来,所谓“唯道集虚”⑥。

2、老子的答案比较形象:

将心下沉,沉到“地与渊”这种“众人之所恶”的地方,就会百川归海,万念归零。

3、释迦牟尼的答案则更进一步,通过神话故事来讲述:

传说释迦牟尼坐在菩提树下发愿证悟时,大地六种震动。惊动了魔王波旬,于是魔王派了代表“爱欲”“乐欲”“贪欲”三位绝世美女前去诱惑,不料释迦牟尼定力超凡,不为所动。于是魔王又亲自率领八十亿魔军,前来杀佛灭口,结果还是一败涂地,释迦牟尼金光满身,刀枪箭棍根本无法接近。最后,释迦牟尼发挥神力,以无量大海水淹灭了魔军,然后立地成佛⑦。

那我们不妨想一想,所谓的“魔军”,不就是象征着人类心中的一切烦恼和魔障吗?而洪水其实救代表着人类的“力比多”,也即是人类的“心理能量”。换句话说:

佛陀之所以能证悟,正是因为“力比多”的回流,即“心理能量”的回归。

10、

说到这里,我们就需要再次请佛洛依德先生出场,分享一下他多年来对精神病的研究成果。或许我们就能够乘坐着他的理论之船渡到彼岸,打开“众人之所恶”这扇大门。那么弗洛伊德还有什么心理学的核心秘法呢?我们下一节继续论述。


【参考资料】:

1、 《论语·宪问第十四》

2、《传习录•卷下》

3、《庄子·应帝王》

4、《大智度论•卷四十九》、

5、《论语•卫灵公》

6、《庄子•人间世》

7、《佛本行集经•第二十九卷》、《大智度论•卷十四》



《酷说老子》第八章(3):所谓文明,就是一种将“刀口”对准自己的精神。

【第三句】

㊣居,善地;心,善渊;

1、

说到这里,我们就需要再次请佛洛依德先生出场,分享一下他多年来对精神病的研究成果。或许我们能够乘坐着他的理论之船渡到彼岸,打开“众人之所恶”这扇大门。我决定用自己的语言对他的理论进行一番微整形,再加以表述。当然,这可能已经超出了弗洛伊德的本意。但最好的翻译是应该是一种“灵魂的转世”,如果弗洛伊德先生泉下有知,我想他一定会会心一笑。我的表述如下:

精神病患者是由于将“力比多”超量地倾注到了幻想的“自我”当中不能自拔,从而阻滞了精神与外界的正常交流,屏蔽了精神与内心“本我”的正常对话。

也就是说,精神病患者根源在于:

本应该储存在“本我”这个蓄水池中的“力比多”,向外流失了。

而这种力比多的流动状态又可以分为四种情况:

1、如果力比多完全流向了幻想的“自我”,就会变成精神病患者;

2、如果力比多只有一部分流向了幻想的“自我”,大部分倾注在了外界的事物上,那么这就是普通人。因为普通人或多或少都有一点自恋情结,只是没有达到精神病患者那种绝对的程度。

3、如果力比多一直储存于内心的“本我”中没有向外流失,就是婴儿状态。

4、如果力比多向外流失后又迷途知返,回流到内心的“本我”,那他就是圣人和觉悟者,达到“超我”的状态。

2、

那么人类的“力比多”为什么会向外流失呢?这就需要从生物学的角度去解释:

由于人类在千百万年的进化期间,需要一种共同遵守的秩序来维持集体的利益,所以人类需要互相监督。久而久之,人类的基因里就被编入了一种程序,对于他人身上的缺点和特殊性异常敏感,而对于他人符合集体利益的言语和行为则麻痹不仁。

这也为什么总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根本原因。这种基因程序的好处在于:

有效地保护了自我与集体。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这种程序的运行就伴随着一个副作用:

那就是将“人性”进化成了一把刀,刀口朝外。也就是说,人的天性总是会有意无意地放大别人的缺陷,而缩小甚至无视自己的污点。

韩非子就深谙此理,所以他说过一句名言:

“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①” 

无独有偶,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阿难则也曾阐述过这个道理:

“一切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②”

同样巧合的是,西方的神学大家奥古斯丁对人性同样发过一段非常精彩的感慨:

“人们赞赏山岳的崇高,海水的汹涌,河流的浩荡,海岸的逶迤,星辰的运行,却唯独把自己置身于脑后。③”

可见,“人性向外”从某种程度上,是人类野蛮时期的一种基因遗留。所谓文明,就是将“人性的刀口”对准自己的一种精神。西藏人至今都保留着一个饮食习惯,那就是吃肉的时候刀口必须要对着自己。

3、

为什么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因为道德是内向的,不是外向的。

为什么佛法将“般若”比喻为“心灯”

因为智慧是内照的,不是外照的。

为什么老子要说“居善地,心善渊”

因为“道”是内流的,不是外流的。

4、

归根结底,所谓证悟,所谓修道,所谓信仰。就是为了克服人性向外的本能。说的再具体一点,就是为了克服人性以自己的标准向外界扫描“是非对错”的本能。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

为了克服人性的自恋。

孔子为什么要提倡“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耶稣为什么要宣告“天国属于虚心的人”?就是为了破除人类基因中根深蒂固的自恋心理。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人精神健康程度与其自恋的程度成反比。

现代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

精神病患者都有十分严重自恋情结,绝对的精神病必定起源于绝对的自恋。

二十世纪的另一位心理学大师弗洛姆就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判断出希特勒是一位极端的自恋狂。

“希特勒只关心他自己,他的权力,他的愿望。他无休无止地谈论他的观念,他的过去,他的计划;世界只有在实行他的计划与欲望时,才是有用的,他才关心;别人只有在有益于他,有利于他时,才是重要的,他才关心;他对任何事情永远比任何人都知道的更多,对自己的观念与计划的这种确信,是强烈的自恋的典型特征。希特勒有一种自我祟拜,他被一种几乎神秘的信念所控制。即他相信自己做国家与战争的领袖,是永不错误的。④”

正因为希特勒极端自恋,固执地将人性的刀口朝向他人和世界。固执地将自己标准当成绝对的标准,将自己的“是非对错”当成全世界的“是非对错”。所以,他才能下令屠杀六百万犹太人而面无愧色,心安理得。

5、

那么我们现在闭上眼睛回忆一下:

在中国春秋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千百次战争。有几场不是以一种“希特勒式”的、自以为是替天行道的名义发动的呢?

黄宗羲就曾经痛骂道:

“三代以下,天下之是非一出于朝廷。⑤”

其实他还可以骂得更痛快一点,应该再加上一句:

朝廷之是非一出于天子。

由此可见:

人类最大的战争,其实是观念的战争。人类有史以来所有的战争,都只是观念战争的现实化而已。

老子揽古思今,痛定思痛。为了根治人类“自恋”的思想病,于是不得不开出了“处众人之所恶”、“居善地,心善渊”这种近似于“自卑”的药方。

其实人类所有宗教都莫不如此,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宗教提倡人类“自恋”。凡是提倡人类“自恋”的都是外道邪教,凡是提倡人类“自恋”的思想都是歪理邪说。

为什么呢?

因为“自卑”,就意味着包容。所谓的“心善渊”,就意味藏垢纳污,兼收并蓄。代表着一种人类文明最高级的品格。

所以:

老子说“报怨以德”,耶稣说“要爱你的仇人”,寂天菩萨说“像供奉佛法一样供奉仇人”。

6、

真正的自卑,并不是自贬。最健康的人,就是那些“自卑”但不自暴自弃的人。所谓圣人,就是那些克服了人类基因中的野蛮遗留,克服了人性“自恋”的人。

如何克服?老子的答案是:

“居善地,心善渊”


【参考资料】:

1、《 韩非子·喻老 》 

2、楞严经•卷一》

3、《忏悔录•第十卷•八》

4、《逃避自由》

5、《明夷待访录•学校》



《酷说老子》第八章(4):释迦牟尼与挑粪工居然做的是一样的工作?

【第四句】

㊣与善仁。


先讲一个笑话:

从前有个屠夫,精于算计。不论谁来卖肉,他都一律偷称。有一天屠夫的父亲从他这儿买了三斤猪肉,回家一称,足足少了二两,第二天大骂屠夫不孝。

屠夫什么反应呢?他义正辞严地说:

”做买卖不能厚此薄彼,亲爹也是客户,要一视同仁……“

笑过之后,开谈正题。

1、

这一句目前有争议,因为马王堆帛书乙本作:

予善天。

《广雅》曰:

“予,与也。”

,即“与”,即是“给予”的意思。

2、

众所周知,老子的世界观是:

“天地不仁”、“绝仁弃义”。

但在这一篇当中,“仁”却突然从幕后现身,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两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老子是稀里糊涂写出来的,属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第二种可能,“仁”字是乔装打扮混进来的,属于儒家派遣的高级间谍。

请问哪一种可能性大呢?很明显,老子的本意是:

与善天。

也就是说,要像天上的雨一样善于给予。雨有什么特点?《圣经》的回答是:

雨降落给坏人和好人,阳光也温暖坏人和好人。

所以雨,代表了在执政者的一种态度:

雨露均沾,一视同仁。

就像释迦牟尼所言

我的佛法就像流水,什么人都可以喝,什么人都可以听。

也就是说,在道家和佛家的观念中,雨和流水的行为只是一种客观的自然本性,不分善恶,一切都平等对待。

3、

讲一个释迦牟尼的故事:

有一天,佛陀到一个村子里化缘。看见几个小孩子们,正在用石头丢一个满身恶臭的挑粪工。佛陀制止了他们,然后上前握住这个挑粪工的手。

挑粪工说:

“世尊,我的手太脏了,你还是放开吧!”

佛陀却说:

“一点也不脏,你这双手,跟我做的是一样的工作。”

挑粪工和孩子们都疑惑不解,佛陀讲法挑粪工挑粪,天差地别。怎么会是一样的工作呢?

佛陀解释道:

“你的工作是清除人们家里的不净,我的工作是清除人们心里的不净,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4、

但是在儒家的观念中,雨和流水代表了天对万物一种主观的仁德。所以他们更乐意让降落给好人,而不是坏人。让流水滋养君子,而不是小人。那么好人和坏人、君子和小人应该如何区分呢?

儒家想出一个好办法:

以道德的高低,能力的大小来区分。

孟子说得最透彻: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也就是说,儒家认为人应当分为三六九等,评出高低贵贱。

有一天,孔子正在给学生们解疑答惑。

樊迟说:“老师,我想学种地。”

孔子答曰:“吾不如老农。”

樊迟又说:“那我想学种菜。”

孔子答曰:“吾不如老圃。①”

樊迟失望地离开,刚出了门孔子便骂道:

“小人哉!学好知识自然会有小民替你种地,何必要自己种呢?

5、

可见在孔子眼里:

知识分子是高人一等的“君子”,而农民菜民都是矮人一截的“小人”。

倘若孔子听到西方的圣人耶稣竟然亲自给十二个门徒洗脚的故事,会作何感想呢?恐怕免不了要痛心疾首地喊一句“是可忍,孰不可忍”吧?

所以儒家的理想大厦是以“礼”作为地基的,政治蓝图是以“等级”作为大纲的。虽然并不像印度的婆罗门教那样顽固,以“出生和种姓”决定一切。但是儒家“君臣父子”的伦理观,无疑堕落成了统治者口中的紧箍咒,极大地束缚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如果将其放置于世界级的哲学大厦中对照,不能不说是思想建筑上的一大败笔。

6、

那么假定樊迟的老师是佛陀,会发生什么呢?我想佛陀一定会握住樊迟的手温情地说:

“你的工作是在人们的地里播种,我的工作是在人们的心里播种,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假定樊迟的老师是老子,又会怎么样呢?我想老子可能会以他一贯的冷幽默腔调反问一句:

“为学与为农,相去几何?”

同样是出来卖,不过是卖学问卖玉米的区别而已。

7、

所以老子所谓的“与善天”。如果作为一种人生态度就表现为:

素心为人,本色行事。

对待平民乞丐,不会趾高气昂。对待达官显贵,不会卑躬屈膝。所以《朱子家训》有一句话说的特别好: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8、

如果作为一种政治态度,则表现为:

一视同仁,无所偏爱。

好的君王,不会将近臣与百姓区别对待。好的将军,不会将亲信与士兵区别对待。所以诸葛亮的《出师表》说: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当然,老子的本意是表达一种政治态度。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屠夫卖肉的态度。只不过是反其道而行之:

对待每一个客户,都要给足了称。绝不能厚此薄彼,无论是皇亲还是百姓。

9、

讲一个田忌的故事,不是田忌“赛马”,而是田忌“论将”。春秋时,田忌离开齐国逃亡到楚国。楚王亲自郊迎,向田忌请教道:

“如果楚国和齐国交战,谁胜谁败呢?”

田忌说:

“如果齐国派申孺为将,楚国只需出兵五万便可凯旋而归;如果齐国派田居为将,楚国需要出兵二十万,才能不分胜负;如果齐国派(miǎn)为将,楚国即使出动所有军队,大王亲自挂帅,也仅仅是免于亡国而已。”

后来,齐国派申孺为将攻楚。楚王听从田忌的建议,出兵五万人便大获全胜。齐王于是更换眄子为将,楚王倾尽全国兵力,依然一败涂地。楚王投降后问田忌:

你为什么能够预知这一切?

田忌说:

申孺这个人,不尊贤者,又轻视庸人。贤人和庸人都不愿为他效力,所以我料定他逢战必败;田居这个人,礼遇贤者,但轻视庸人。贤人愿意为他效力,庸人则离心离德,所以我料定他胜负各半;至于眄子这个人,既礼遇贤者,又尊敬庸人,上下左右都愿为他齐心出力,所以我料定您与他交锋,只能幸免于亡国罢了。②”

尊尚贤者不必多言,妇孺皆知。但是如何尊敬庸人呢?分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可见的,就是态度上的尊敬。

一方面是隐形的,就是法令上的尊敬,

简而言之就是,

庸人有善必赏,贤者有过必罚。

必须一视同仁,无所偏爱。偏袒贤者,本质上就是对庸人的一种不尊敬。这就是诸葛亮必须挥泪斩马谡的根本原因,尽管马谡“才器过人”,可堪大用。但马谡不死,无以服众,服众就是尊敬庸人。

显而易见,眄子的政治态度就属于:

“与善天”。


【参考资料】:

1、《论语·子路》

2、《说苑•尊贤》



《酷说老子》第八章(5):千万不要试探人性,每个人都有恶的基因!

【第五句】

㊣言善信。

1、

统治者的政令要像潮水一样,涨落有信,不能反复无常。后来“潮信”一词在中国已经发展成了一种诗歌的意象,文化的符号。所谓:

自古风云皆善变,唯有江潮不欺人。

2、

“信”,包含了两方面:

第一,外在的言而有信;第二,内在的言而有信。

什么是外在的言而有信呢?

比如政府的法令,本质上就是一种外在的言而有信行动上的言而有信。因为它接受天下人的监督,被一个公共的标准所衡量和约束。它是政府为了实现对天下人的承诺所做出的一种信用决策,所以做到做不到,做的好与不好,大家都有目共睹,有理可循。

所以《左传》才有所谓的“信,国之宝也”①,《管子》才有所谓的“诚信者,天下之结也”②,其实都是强调“外在的言而有信”的重要性。

3、

举个例子,公元前387年,战国名将吴起在魏国治理西河时,意欲取信于民。夜里派人在南门外树起一棵木柱,下令说:

“明天如果有人能把南门外的木柱扳倒,就让他做长大夫。”

第二天直到天黑,也没有相信。后来有一个人说:

“我去试试,最多得不到赏赐罢了,怕什么?”③

这个人扳倒木柱后,吴起亲自接见,任命他为长大夫。自此以后,百姓信服。三十一年后,即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国实行了一次举世闻名的“移木立信”,就是盗版自吴起。可见,取信于民是一切政治的基础。

4、

曾经有人问孔子治国的法宝是什么?孔子回答了六个字:

“足食、足兵、民信。”④

此人又问如果三个方面不得已要去掉两个,那应该保留哪一个呢?孔子毫不犹豫地说:

民信。

孔子眼里,政府外在的言而有信——其重要性远远胜过粮食和军队。

5、

第二,内在的言而有信。

比如领导者的言谈,是出于自己的真诚,就属于内在的言而有信,一种态度上的言而有信

孟子给它起了一个字叫“诚”,所以说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⑤

释迦牟尼则用两个字来称呼它——“直心”。他曾经跟弟子有这样一番对话:

佛陀阿难说,“即使六道众生,无杀心、无盗心、无淫心,三行圆满。但如果他打妄语,就会毁灭佛性,堕入魔道。就像穷人说自己是国王,必定会自取灭亡。”

阿难问:

“那如何才能使佛性不退转呢?”

佛陀说:

“直心。” 

阿难又问:

“什么是直心?”

佛陀说了八个字:

“心如直弦,一切真实。”⑥ 

没错,佛教自古就有一句名言叫“直心是菩萨净土”⑦,比如说虽然普度众生是一件大好事,对于被普度的众生来说也是一个大好的结果。但绝不能为了这个大好结果去讨好,去谄媚,去阿谀奉承,低声下气。

也就是说:

有佛性的人,心如箭上弦,一目便了然;无佛性的人,心如黄河水,九曲十八弯。如果执政者的城府是九曲十八弯,会怎么样呢?恐怕黎民百姓的生活就会过成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

6、

举个例子,夏朝的暴君夏桀,有一天邀请关龙逢在瑶台上观赏炮烙之刑

夏桀笑问:

“高兴吗?”

关龙逢回答说:

“高兴!”

夏桀大怒,反问道:

“你观看酷刑为何高兴?简直是丧尽天良!”

关龙逢赶紧解释:

“我是君的臣子,君高兴,臣怎么敢不高兴呢?”

夏桀一听,这不是在讽刺我吗?于是假惺惺地说:

“你接着讲,说得对我就改,说得不对你就死。”

关龙逢无奈,知道自己说什么无济于事了,只好直言进谏:

“天下人皆以为苦,君王独以为乐,国家危在旦夕啊!”

夏桀笑着说:

“你只知道我要灭亡,却不知道你自己现在就要死了吗?”⑧

于是乎关龙逢就这样被炮烙而死,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死谏开先第一人”。如果仔细分析他们的对话,就不难发现:

关龙逢并不是主动选择去做忠臣的,而是被“逼娼为良”,被迫做了忠臣。

其实夏桀从一开始就设好了圈套,无论关龙逢回答高兴还是不高兴,都难逃一死。你凭什么如此肯定?因为在五胡十六国期间,前秦有一位独眼皇帝叫符生。他是夏桀最优秀的模仿者,而且青出于蓝。

有一天苻生问身边的人:

“朕自登基以来,天下人都怎么议论?”

一个人回答说:

“天下惟歌太平。”

苻生怒骂道:

“你竟敢阿谀奉承!”

当即下令处死。

隔了几天苻生旧问重提,大臣们面面相觑,只好回答说:

“陛下滥施刑罚。”

苻生又怒骂道:

“你们竟敢污蔑诽谤!”⑨

当即下令全部处斩。

7、

没错,夏桀符生最后都死于非命,因为他们都是典型的昏君,昏就昏在:

言而无信。

而且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

玩弄信任。

本来两人都已经表明态度,准备受言纳谏。但是这一切,其实只是他们玩的一个钓鱼游戏而已。如果你不上钩,躲在远处溜须拍马,就是不忠的佞臣;如果你上了钩,咬住大义犯颜直谏,就是不敬的反臣。

一个国家,君主带头迷惑天下,焉有不败之理?所以古人说“以诈逆人,败身十有九”。

8、

所以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公司,失信,是失败的开始;诚信,是成功的开始。

美国《财富》杂志的主编阿兰•道伊奇曼,写过一本书叫《说到做到:如何成为真正的商界领袖》。他研究了欧美大量的企业案例,发现商业兴衰的一个规律:

不论是小企业还是大企业,都是以诚信起家,以失信败家。

他还发现第一流的领导人都有一个共同点。什么共同点呢?用中文表述就是十六个字:

“言其所行,行其所言,言行一致,说到做到。”

比如像乔布斯、杰克•韦尔奇马丁路德•金等等。在他看来,二流以下的领导都属于“伪领导”。他以庖丁解牛般地手法将“伪领导”解剖成三类:

第一类是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权利不择手段的人;

第二类是职业经理人,尽职尽责,因循守旧却没有创新的人;

第三类是硕鼠,损公肥私,捞一把就走的人。

9、

根据他的理论可以发现,其实我们生活中那些所谓的成功领导者,基本上都属于“统治者”这一类型。他们信奉的是马基雅维利的政治理念:

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学得好一点可能学成曹操雍正,学得差一点可能就学成了夏桀符生。“统治者”的共同手段就是:

本质上以“恐惧”慑服人心,表面上再以“仁慈”收服人心。

马基雅维利就宣称:

“与其被人爱戴,不如让人恐惧。”⑩

当然我们不能否定,“统治者”惯用的这种控制手段,确实非常有效。但是,这并不符合真正领导者的标准。

10、

真正的领导者绝不是什么恩威并施,阴阳两面。也绝不是马基雅维利所谓的“既要像狮子一样凶狠,又要像狐狸一样狡猾。”领导者的最高境界是:

说到做到,永远行走在一切言谈的前面。凭借自己人格魅力的感召,激发所有人启动心中的自动驾驶追踪程序。

就像提倡非暴力民权运动的领袖马丁•路德•金那样,当他被一个美国纳粹青年当众殴打的时候。他拒绝还击,并制止民众报复,反而替施暴者祈祷。正因为他言行一致,坚持实践自己理念。

所以他才能凭借“我有一梦想”的演讲一呼百应,全民追随。而一个言行相诡的领导者,是不可能具备这种人格感召力的,所以孔子说过一句名言叫“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⑪,这其实就是老子所说的“圣人无为而无不为”的真正含义,“无为”就是不去主动要求别人去做什么,“无不为”就是通过自己去感召别人主动去做。

11、

如果用佛法作比喻:

老子的《道德经》就好像大乘,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就等于小乘。《道德经》学到炉火纯青,就能证悟成佛。《君主论》学到登峰造极,也最多修成罗汉。

选《道德经》还是《君主论》?这是一个问题。

唐太宗就选择了《道德经》,比如说贞观初年就有人给唐太宗上书说:

“请陛下惩处朝堂上的佞臣小人!”

唐太宗惊出一身冷汗,可是冥思苦想了半天也猜不出谁是佞人?于只好把此人招来问道:

“满朝文武都是忠臣良将,佞人在哪?”

此人回答说:

“请陛下假装震怒,以测试群臣。如果不畏雷霆,就是正人;如果顺情阿谀,则是佞人。”

唐太宗断然拒绝:

“河水的清浊,在于源头。人君使诈,还想让群臣百姓忠实,好比“源浊而望水清”,怎么可能呢?”⑫

唐太宗最后选择以“大信行于天下”,于是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当然,唐太宗也有过一些缺德无良的行为,并非是一位多么高尚伟岸的圣主。但是单以领导艺术而论,他的境界远远高于曹操雍正之流。唐太宗的聪明之处在于,他知道人性是不稳定的,不可随意试探。

人性就像是化学中的元素,会轻易地被周围的空气氧化而变质。

所以最好的办法是:

断绝一切元素接触氧气的机会,氧气的浓度越高,镁越容易燃烧。唯有第一流的贤者才能抗得住氧化,第一等的圣人才能够抗得了燃烧。

怎么能以圣贤的标准苛求别人,却以小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呢?

凡是试探人性的人,自己本身就背叛了人性。

因为他必须先将自己变成小人,先将自己的灵魂打入地狱。所以西方的上帝也说:

“神不能被恶试探,他也不试探人。”⑬

为什么?因为当你试探别人的时候,就是撒旦。可惜上帝的敦敦告诫,并没有多少人当真。

12、

清代的红顶商人胡雪岩,有一位最聪明的夫人罗四太太。1883年,在胡雪岩即将破产的前几个月。罗四太太将许多珠宝缝进一个枕头里,寄存在一个闺蜜家中。后来胡雪岩被搁置查抄后,罗四太太便将枕头要回,准备东山再起。

结果打开一看,珠宝已经变成了碎石头。

为什么会这样?其实人心有时候就像是金属,表面上水火不侵,但具备很强温度传导性:

你烤之以火,对方便回报你热情;

你冻之以冰,对方便回报你冷漠;

你将“不信任”三个字传导过去,对方多半会回报以欺骗。如果当初罗四太太不是以隐瞒的方式,而是直接拜托闺蜜保管。那么闺蜜就会因为自己受到信任,从而给自己的人品“赋格”。为了不负所托,闺蜜必定会全力做一个值得信任的好朋友。

13、

其实刘备临终前托孤于诸葛亮,就是这个道理。刘备说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⑭

此言一出,重似千钧,胜过十万伏电流,直接电击到诸葛亮的内心深处。诸葛亮就算是有心取代,也难以对刘备赋予他的君子品德进行“降格”。当然,自古以来质疑刘备诚意的人络绎不绝。

后来乾隆帝读到“白帝托孤”时就感叹道

“三国人情,以谲诈相尚,鄙哉!”⑮

其实他们都低估了两点:

一是低估了诸葛亮的聪明;二是低估了人性的敏感。

倘若刘备真的存心试探,诸葛亮难道会愚钝到察觉不出一点蛛丝马迹吗?如果当初诸葛亮发现有刀斧手埋伏,纵然他高风亮节,一片精诚经此试探后,也断无可能为了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4、

所以,刘备托孤之所以成功,正是他懂得《道德经》当中的三个字:

言善信。


【参考资料】:

1、《左传·僖公十五年》

2、《管子•枢言》

3、 《吕氏春秋•似顺论》

4、《论语·颜渊》

5、《孟子·离娄上》

6、 《楞严经•卷六》

7、《维摩诘经•佛国品第一》

8、《玉函山房辑佚书•符子》

9、《晋书•符生载记》

10、《君主论•第十七章》

11、《论语•为政》

12、《贞观政要•诚信第十七》

13、《圣经旧约•以赛亚书•7:12》、《圣经新约•雅各书• 1:13 》

14、《三国志·诸葛亮传》

15、(卢慎之《三国志集解•转引<御批通鉴辑览>》


作者:紫侠狼,90后文字狂生,夜色如墨,月光如我。

你好!欢迎来到新统国学的世界,这里是当代人的国学院!我是紫侠狼,一个立志复兴传统文化的90后,研究《道德经》十四年,累计读书2.5万小时,目前正在全网连载《酷说老子》,每天更新,预计全书120万字。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我会竭尽全力,不做任何保留,秉持“用科学开释国学,以新统承继传统”的理念,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帮你打通各个学科之间的理论壁垒,用我十几年来搭建的知识体系为你架构一条通往《道德经》的天梯!

相关文章

  • 《酷说老子》第八章(合集上):上善若水,人性与社会的底层逻辑。

    《第八章》: ㊣上善若水。(最高的善好像水一样。)㊣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

  • 《酷说老子》第八章(合集下):上善若水,职场与官场的底层逻辑。

    《第八章》: ㊣上善若水。(最高的善好像水一样。)㊣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

  • 思维方式

    1、历史、哲学,数学、自然科学才是能让人真正提升的专业,因为它们讲的是人性和社会的底层逻辑。如同孔子的“礼”、老子...

  • 成圣之路(527)比规则更底层、更稳定的永久逻辑,是人性

    1 社会运行的逻辑是社会规则。 比规则更底层、更稳定的永久逻辑,是人性。 这里的“更底层、更稳定”指的是,社会规则...

  • 细论“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

  • 《道德经》第八章丨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八章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

  •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个成语,出自《老子》的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做人的最高境界,就像...

  • 何为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第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上者,积极向上之意,善者,善...

  • 如何理解“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眾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

  • 读书3

    底层逻辑就是失误运作的基本规律。老子说的那个到佛祖说的那个智慧,孔子说的礼。如实道三家讲的全是底层逻辑,这就是他们...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酷说老子》第八章(合集上):上善若水,人性与社会的底层逻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hzfx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