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0452073/f9902fe52d18ccc8.jpg)
以前,总是把《阿Q正传》和《阿甘正传》傻傻分不清,阿Q更多是在中小学教材中所认识,而阿甘看了很多遍他的电影,至今仍深深记得电影中那句“you got to put the past behind you before you can move on.”你只有忘记以往的事情,才能够继续前进。
那么关于《阿Q正传》其中共有九个篇章,最初发表于《晨报副刊》,每星期或两星期刊登一次,发刊时间是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止。第一章发刊是在开心话栏内发表,第二章起移在新文艺栏内发表,作者署名巴人。
小说里面,作者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沉痛教训,其笔墨间通过塑造贫苦农民阿Q想要革命,又被“不准革命”,最终却被披着“革命党”牌子的长衫人物送上了断头台的一部悲剧,强烈地批判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彻底性。指出了不能指望资产阶级和披上“维新”外衣的地主阶级给农民恩赐革命;要想造反,除了自己起来斗争,别无出路。尖锐地提出了准不准农民参加革命这样一个民主革命的根本问题,小说中塑造的赵太爷、假洋鬼子等反面形象,体现着作者对无论是老式、还是新式的剥削阶级代表人物的憎恨,对他们凶横毒辣,狡猾阴险的反革命手段的深刻认识;指出严防革命的敌人伪装革命,钻进革命队伍进行复辟活动的重要性。
这篇著名小说发表以后,不断地受到反动统治及其走狗文人的诬蔑和歪曲。1926年8月出版的《现代评论》第四卷第八十九期刊载了涵庐(高一涵)的一篇文章,先是含沙射影地攻击鲁迅“报纸上的言论,近几年来,最脍炙人口的,绝不是讨论问题和阐发学理的一类文字,只是揭开黑幕和攻击人类阴私的一类文字。”接着,就引《阿Q正传》为例说“我记得当《阿Q正传》一段一段陆续发表的时候,有许多人都栗栗危惧,恐怕以后会骂到他们头上,并且有一位朋友当我的面面说,昨日报纸上刊登的那一段仿佛就是在骂着他,自己,因此便猜疑本文是某人所作,因为只有某人知道他的这一段私事。”鲁迅向来坚决地批驳了这种把《阿Q正传》作为攻人阴私的一类小说的论调,他在1926年12月所写的《阿Q正传的成因》中引了庐涵上述这段话,并着重指出“直到这一篇文章收到呐喊集的时候,仍然有人在问我,你是在骂谁和谁呢?我只能悲愤,自恨不能使人看得我如此下劣。”同时,关于小说的主人公阿Q,也绝非像胡风以及周扬之辈鼓吹的那样,是什么“民族精神”的典型、“国民劣根性的体现者”,表现着“人类共同的弱点”等等,这种用超阶级人性代替对人物形象做阶级分析的缪论,必须彻底批判!阿Q是一个贫苦而尚未觉悟的农民典型,这样的阶级地位使他的性格产生了两面性,一面是身上有着严重的落伍思想,这种落伍是由封建长期统治下所造成的软弱、轻视妇女、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另一面是他终究只是一个贫苦农民,与地主阶级之间有着尖锐的矛盾,因此,阿Q即使落后,仍有需要革命的需求,鲁迅在阿Q成因中也有说过,阿Q 会不会做革命党的问题时曾指出“中国倘若不革命,阿Q便不能革命,既然革命,他就会做的。我的阿Q的命运,也只能如此。”
在阿Q的身上,鲜明地表现着鲁迅的革命精神和强烈的爱憎。他通过对阿Q落伍意识的批判,热烈地期望中国人民,特别是中国农民觉悟起来走上革命斗争的道路,另外,其形象也反映了鲁迅当时激进的小资产阶级立场的局限。他对农民中的革命力量认识尚不充足,农民阶级的革命并不能依靠资产阶级,需要的是走另外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解放。
![](https://img.haomeiwen.com/i10452073/42ff56e95cb82607.jpg)
写着写着,突然迷茫,当前市面间有许多关于鲁迅的作品,还有许许多多的点评,至目前为止,自己所写的关于鲁作品的文章大多均是在批判封建的统治与危害,然封建社会距我们今天已然渐行渐远,那么再次阅读分析这些文章是否真的有意义?转念又觉,也许真的有意义吧,至少高中之际自己仍对民初之后的历史一团混乱,而如今借助着一篇一篇的小故事,却开始慢慢理清中国发展中的一小段历史。都说鲁迅弃医从文,也许并没有,他是一个更加伟大的医生,他也是一个伟大的文豪,也许,他确实没有显著性的文学理论,因为那样能看懂的人并不多,笔尖生动跃然于纸上,他的作品社会各阶层都可以读懂,于劳动人民有鼓舞其上进、奋发的作用,与资产阶级有警醒之意,这不仅是对症下药,更是从源头解决问题,其全局性、前瞻性无论在什么时代都值得我们学习、揣摩。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