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首先应该处理的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您对前妻的怨恨,否则,您的负性情绪就可能会影响孩子——要知道,您所怨恨的是您儿子的妈妈啊!”图文无关,纯为应景。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区别软、硬信息非常重要,比如一位父亲说“我那13岁的儿子特别调皮”时,“13岁”和“儿子”就是硬信息,是不能改变的——只能接受。心理咨询师只能与这位父亲对其中的软信息即“很调皮”做进一步的探讨。
这话说起来挺容易,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却并不见得,而且,如果抓住机会,硬信息也是可以变软的。
图文无关,纯为应景。就是那位有个13岁儿子的父亲找我咨询,离婚两年了,孩子判给他抚养,但是与前妻的协议是孩子在父亲和母亲的家中轮番着各住3个月,问题是他和前妻不但不见面而且见面时也视若仇敌不说话。那次本来是就孩子的问题前来咨询,可头半个小时他都是在历数前妻的罪恶。待到说到孩子的问题,主要的就是不爱学习,总是玩手机。而且,他“发现”,只要孩子从母亲家回来,就更不爱学习了,就玩手机更疯狂了。
“‘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为枳。’此话不假!”他气愤地说。
此时我当然知道他在生谁的气,也知道在他看来自己的家是淮南,儿子在此就是甘甜的橘,而孩子母亲的家则是淮北,就把儿子变成苦涩的枳了。此时我如何思考并不重要,专业训练让我主要靠感受工作——我心中泛起了阵阵酸楚,觉得那个父母离了婚的13岁少年真是可怜啊!
父亲有了父亲的家、母亲有了母亲的家,可他的家在哪里呢?
从一个家到另外一个家,这3个月一次“走马灯”般的变换,如果没有了手机相伴,哪里才是他的精神家园呢?
图文无关,纯为应景。当这位父亲再次指责说都是孩子母亲的错时,我反问了他一句:“目前这种状况可以改变吗?比如让孩子永远住在您家或前妻家。”
他十分迅速而且肯定地答:“不能!”
“那么,您能不能跟孩子的妈妈交流一下,让她在家中管教孩子时能够做出一些改变呢?”我再问。
“不能!”他的回答依然迅速而肯定。
此时此刻,我就判定这是一个根本无法改变的硬信息了,而接下来我需要做的就是让他接受现实——只能接受,否则,他会在管教儿子的过程中因带着对前妻的怨恨而消耗过多资源,使得自己更加无力。
我说:“晏子认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是因为‘水土异也’的说法是不对的。在分类上,橘和枳尽管同‘科’而“叶徒相似”,但因不同‘属’才导致了‘其实味不同’,这就像老虎和豹子尽管都是‘猫科’但不同‘属’,因此,老虎在淮南是老虎,在淮北不可能就成了豹子。”
他听我这么一说,就低头沉默了。再次抬起头来后问了一句:“我该怎么办啊?”
图文无关,纯为应景。此时我意识到机会来了,答:“我觉得首先应该处理的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您对前妻的怨恨,否则,您的负性情绪就可能会影响孩子——要知道,您所怨恨的是您儿子的妈妈啊!”
他再次沉默。
“我们这次咨询,就针对消除您对孩子母亲的怨恨可以吗?”这次我主动打破了沉默。
他没有拒绝,咨询目标很快确定下来了。
事实证明,不但这次咨询效果很好,之后的咨询也很顺利。待他与前妻的关系缓和之后,孩子的问题也就缓解了。——确切地说,孩子的问题依然存在,但在这位父亲看来却不再是问题!
图文无关,纯为应景。今晨的涂鸦想分享两点体会:
1. 识别软硬信息固然重要,但在心理咨询操作中没有绝对的软信息和硬信息,两者可以互相转换或改变。
2. 改变的前提是接受,没有接受就没有改变。从某种意义上讲,心理咨询就是让求助者接受不能改变的然后再做出改变,这是事实而非悖论。
网友评论
意义治疗?
1. 识别软硬信息固然重要,但在心理咨询操作中没有绝对的软信息和硬信息,两者可以互相转换或改变。
2. 改变的前提是接受,没有接受就没有改变。从某种意义上讲,心理咨询就是让求助者接受不能改变的然后再做出改变,这是事实而非悖论。
2. 咨询也可以理解为问题具体化,把原先看似复杂的问题找出一个抓手,动一处则全局动。
3.区分软硬信息,区别可改变和不可以改变的
4.很多时候是不能接受造成的问题,都接受了就不用咨询师了。
有一个笑话:
一个农民大姐身体不舒服去城里看病,因为大姐不识字,走完医院流程,因为不识字就格外小心,拿着开好的药去问开处方的大夫,药咋服?医生拿过来一看两种药片一大一小。就告诉大姐:‘大的吃两粒、小的吃一粒。’为了深刻记忆大姐念叨着离开。过了一个礼拜大姐又回到医院复诊,见到大夫就说:‘药吃完了没管用’。大夫纳闷,大姐带着满脸困惑认真的说:“拿回家立马让‘大的’吃了俩,‘小的’吃了一个。”接着又问:“我家还有个‘老二’、‘老三’,难道是他俩没有吃的缘故”?
好好努力,不当‘大姐’😂
祝老师节日快乐!
节日快乐哦!
使来访者认清面对并接受现实(不可改变的)。
接纳,是一切改变的开始。
诚然,咨询师不是人生导师,而是“产婆”,可是咨询师的三观无不体现在咨询关系的一招一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