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一本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书,叫《中国博士发展状况》。全书数据详实、结论扎实,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全景式的展示了我们国家培养的博士的发展过程。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就像每个行业都要进行职前培训一样,博士教育也只是对想从事科研的人的职前培训而已。这是一本值得收藏的书,很多结论都值得仔细品读。虽然是2008年形成的结论,但直到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博士是什么?
博士是标志一个人具备出原创成果的能力或学力的学位,是目前最高级别的学位。具备出原创成果的能力或学力是博士学位的核心内涵,也是拥有博士学位的人的最本质特征。取得了博士学位,也意味着一个人从学习阶段走向学术阶段。
1、数据来源
截至到2008年,我国已累计授予博士学位近28万人。本书是一本调研报告,回收有效问卷35626份,其中参与调查的博士达到31251人,占我国自恢复博士教育以来毕业博士总数的13.5%,数据量不可谓不庞大。此外还包括回收用人单位管理人员调查问卷2993份,博士个性特征问卷806份,累计访谈博士218人次、管理人员115人次、高层次人才48人次。足够大的数据量为全书的结论的可靠性和说服力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2、研究维度
为了对博士的个人特征进行分析,除了人口统计学变量(性别、年龄、婚配、子女)外,本书还选取了培养方式、兼职情况、组织类型、家庭背景等方面,分析这些因素在横向、纵向两个方面对博士发展的影响。
博士个人基本特征.png在横向的比较方面,本书选取了以下6分方面对博士的发展进行了梳理,解决的是“怎么比”的问题。
横向结构在纵向的比较上,本书选择了博士的职业发展、主观感受、个性特征、学术业绩、胜任力要素5个方面对博士的发展进行了比较,解决的是“比什么”的问题。
纵向结构3、有意思的结论
全书数据十分详实,结论庞杂,我也暂时没有能力都记住。但挑几个有意思的跟大家分享。
(1)生源
调查发现,农村孩子读博的可能性较大,而博士本人的父母最高学历大多在大专及以下。
(2)毕业生规模
博士的毕业生规模逐年上升,到2008年达到了28万人,到2017年达到50万人左右。性别比例逐渐平衡、毕业年龄逐年下降、中共党员比例逐年提升。
(3)未来工作地点
工作地点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另外还有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企业等。近年来,博士毕业后前往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的人数肉眼可见的增加。
(4)工作意愿
博士毕业后工作与博士所学专业关联度较高,期望工作年限以“永远”居多。
(5)职业生涯
平均的情况,5年晋升一个职称,29岁左右升中级,34岁左右升副高,39左右升正高,不同学科略有不同。
(6)职业生涯衡量指标
主要就是论文、成果、专利等,以及自己的省部级课题数量。平均一个博士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一年获得0.7次左右的省部级及以上的奖励。
(7)收入
以2008年的物价,月收入水平主要集中在1500-2999、3000-4999、5000-9999区间。换算到目前的物价,月收入水平大概在5千到3万之间。
(8)博士对自身培养的回溯评价
评价项目 | 关键指标 |
---|---|
当代博士质量内涵 | 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基础和专业知识水平 |
影响博士质量因素 | 学术氛围、导师指导、学科水平 |
博士期间最大收获 | (同当代博士质量内涵) |
博士人才培养需要加强的方面 | 国际视野、研究能力、实践动手能力 |
博士经历对现在工作的重要性 | 博士教育经历、博士就读专业、工作与博士专业的关联度 |
4、中国博士发展轨迹
2008年以后,我国博士的毕业生人数以大约每年5万人左右的趋势上升,年毕业生规模并没有呈现快速扩张的趋势(这种趋势截止于2017年,该年博士招生开始扩张)。
从本书的研究结论看,博士作为最高学历,仍然是阶层流动推动力量之一,是较低阶层向较高阶层跃迁的一个重要方式。另一方面,中国博士的发展轨迹是清晰的,博士→博士后(或访问学者)→中级→副高→正高的职业生涯路径没有改变,“政府出题+学者答题+政府打分”的评价机制并没有改变。中国博士毕业后大多数是奋战在一线的科研工作者,工作成果是论文或结题报告。这本书在一定程度回答了“读博培养的是什么人”(科研人员)、“读博何处去”(主要是科研院所)、“读博后干什么”(搞科研、做项目、写论文、培养学生)、“读博后的发展轨迹”(5年一晋升,平均39岁左右到正高)等问题,很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