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如此评价苏东坡。
说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可以说很全面的诠释了苏东坡的身份,但是,他却唯独忘了一个很重要的,就是一个造诣颇深的美食家,一个超级大吃货。
自称饕(tāo)翁”的苏东坡,如果生活在现在,一定是美食界的大v。
不仅在于他能吃,会吃,敢吃,他还会做,会探索研究,更会把它们都写进诗里。
有文化的吃货,就是不一样。属于“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写得文章”的新三好男人。
每天困扰我们的,一定有两个问题是:中午吃什么?晚上吃什么?
而围绕美食大V苏东坡一生的几个问题,就是吃什么?哪里吃?怎么吃?为什么要吃?
吃什么?什么都能吃
清代的袁枚也是个超级大吃货,但是他吃的、得精致,而我们的苏东坡,不弃精不嫌糙,啥样的都吃。
还记得我们小时候都背过的那首《惠崇春江晚景》吗?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可不是讲什么春天美好的事情,东坡当时的心态是:
春天终于到了,竹笋能吃了!鸭子能吃了!芦芽能吃了!河豚能吃了!开心!
东坡当年因为“乌台诗案”入狱,尽管他是个团练副使,但是在牢里,虽说不是馊饭剩菜,也总比不上外面的佳肴。
没想到他复官后,跟黄庭坚说:
“我在牢里时,每天吃的是三白饭,照样很香甜,世间美味不过如此!”
黄庭坚奇问什么叫三白饭?
他答道:“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米饭,这就是‘三白’。”
而我们知道,东坡最喜欢吃的,就是肉。
他自己也说“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可是,不是时时都能有好肉吃。
他被贬到海南儋州时,那时的海南可不比今天,是个鸟不拉屎的蛮荒之地。
“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缺粮少肉是自然的事。
当地的百姓就推荐给东坡,弄些小蝙蝠,小老鼠,小蛤蟆什么的,烤着吃,烧着吃,蘸着蜜混着酒吃。
开始他还想呕吐,后来就习惯了那样的习俗。
老饕就是老饕!没有他不吃的。
哪里吃?走哪吃到哪
有句话叫“嘴大吃四方”,作为一个资深吃货,苏东坡并不在意在哪里吃,因为他在哪里都能吃。
即使被贬,也乐呵呵走一路吃一路。
公元1079年,42岁的他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一到当地,首先展示的是自己的吃货本质。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一看见长江水,就仿佛看见了桌上的清蒸鲈鱼,看见竹林,就好像闻到了煮竹笋。
绍圣元年1094年,东坡又被贬至岭南,就是今天的广东惠州,立马就爱上了那里的荔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想当年,杨贵妃最爱的荔枝,苏东坡不仅能吃到最新鲜的,而且还要“日啖三百颗”,不知道会不会上火。
不仅有荔枝,还有卢橘、杨梅、样样皆鲜。虽然被贬,但也不能耽误了吃啊。
到了绍圣四年,年已62岁的苏轼,又被贬到了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
开始是吃点老鼠蛤蟆,后来,百姓给他进献当地的海鲜,尤其是生蚝特别多。
他自己烧烤生蚝,用酒配生蚝,后来简直爱吃得不得了。
“每戒过子慎勿说,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
还写信告诉儿子:海南的生蚝好好吃,你可千万不要让朝廷里的那些高官知道了,要来跟我抢!
虽难说其中没有调侃自己被贬的味道,但是对于吃,苏轼,一直是认真的!
怎么吃?十八般厨艺
古人有句话说:君子远厨疱。今天成了很多男人不进厨房的借口。
苏东坡就不一样。他不仅好动口,还十分勤于动脑动手。
除是美食家,至少还是3A以上级别的烹饪家。
据说历史上以苏东坡命名的菜品有66道。而他专门写吃的诗就四百多首。
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豆腐、东坡扣肉、东坡鱼、东坡饼、东坡羹、东坡酥、东坡凉粉……
而现在最走红,享誉民间的,无疑是东坡肉。
苏东坡从黄州复出没多久,受排挤,1089年被要求调往杭州任太守。
在杭州任知州的时候,有一年,由于连续降雨,太湖泛滥,无数庄稼被淹没。
苏东坡为了帮助百姓渡过困难时期,亲自带头,组织民工疏浚西湖,筑堤建桥,缓解了灾害。
杭州的百姓们为了感谢苏轼东坡,就在过年时抬了很多猪肉和酒来拜年。
他不好意思拒绝,就指点家人将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酥的,送给西湖的百姓吃。
这就是我们熟悉的“东坡肉”,但是这不是在杭州首创的。
而是东坡在黄州时,那时当地猪多肉贱,于是他过一番观察实践后,摸索出一套烹制办法。
还写了《猪肉颂》向老百姓作介绍:
洗净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时它自美。
把锅子洗得干干净净,少许放水,燃上柴木、杂草,抑制火势,用不冒火苗的虚火来煨炖。等待它自己慢慢地熟,不要催它,火候足了,它自然会滋味极美。
诗中所写,其实就是苏东坡烹制“东坡肉”的经验总结。
苏东坡喜欢吃猪肉,又善于烹制猪肉菜肴。
再加上他是“名满天下的大诗人”,黄州人民十分敬仰他,便以他的名字为他创制的这道菜命名:东坡肉。
除了东坡肉,还有东坡鱼,东坡豆腐,东坡羹,东坡肉粽等等,都是苏东坡精心研究出来的。
这对于今天的吃货来说,简直就是莫大的福音。
现在我们很流行的“羊蝎子”火锅,也和苏东坡有关。
话说东坡被贬惠州之后,一条街一天只有一只羊卖,又不是他这个待罪之人所能买得到的。
他只好和杀羊的屠户招呼,把脊骨留给他。
在和苏辙的书信中,他不谈别的,专门介绍羊脊骨的吃法。
如何炙烤,如何剔肉,让人看着就眼馋。
苏轼还幽默说,这种吃法是不错,只是每次自己把骨头上的肉挑剔光了,围绕在身边的几只狗都很不开心。
有人总结,东坡美味系列的特点是:用料不问出处,加工不求繁琐,粗细结合,雅俗共赏。
我觉得还有一味佐料,就是豁达。
东坡一生,起起落落,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
如果没有他那样豁达乐观的心态,哪里还有今天我们看到的诗歌,以及留下的大量菜品小吃。
为什么要吃?不吃就会死
在美食面前,对于一个吃货来说,一切攸关生死的大事都无足轻重。
不只是饿了要吃饭这么简单。简直是“死了也要吃”。
我们知道,河豚有剧毒,如果处理不好,一不小心吃下去就会一命呜呼。
话说东坡谪居常州时,爱吃河豚。
有一士大夫家,烹制河豚有独到之处,想请大名鼎鼎的"苏学士"吃一顿。
既蒙这位妇孺皆知的名士首肯,士大夫的家人,无不大为兴奋。
待他吃河豚时,大家都躲在屏风后面,大气不敢出,想听他如何评价。
只看见东坡埋头大吃,不闻赞美之声。
当这家人相顾失望之际,他已经打饱嗝放下筷子,只说了四个字,“也值一死!”
屏风后面的人,听到无不大悦。可以说是真正用生命在吃了。
苏东坡爱吃肉,不过肉吃多了对身体也不好。
有一次,苏轼就因为吃太多肉得了严重的痔疮,还患了红眼病。
大夫劝他少吃油腻少吃肉,多喝点终南山泉解辣化腻。
他却说:我可以接受,但我的嘴巴不答应。眼睛得病,跟嘴巴又没关系。
大夫拿他没办法,开了些药就走了。
可中药太苦难以下咽,于是苏东坡把药材茯苓和黑芝麻混在一起,一道口感倍儿棒的东坡药饼又问世了。
连命都不要,还管其他什么呢。就算遇到和吃矛盾的事情,也阻止不了他吃的决心。
“东坡食肉诵经,或云:‘不可诵。’坡取水漱口,或云:‘一盌水如何漱得!’
肉食达人苏东坡是个佛教徒,想好好礼佛,佛印非说自己吃了肉,不让念经。
“我漱个口再念,成吧?”
这简直就是“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坐”的最佳模板了。
可以说,生命的最后时间,苏轼也是因为吃得太放纵,才离开的。
苏轼从遥远的海南归来,在常州养老。这时候大书法家米芾正好也在常州,相邀他出游。
当时正值酷暑,苏轼已经六十多岁了,米芾也五十岁了。
不过两位老人却如同少年一般畅游太湖。渴了之后,竟然开怀纳凉、畅饮冰水。
米芾还没怎么样,苏轼回家就腹泻不止,第二天精神萎靡、全身乏力,这应该就是受凉了。
中医上来说,这是寒证,应当解除荤腥,然后吃一些清热解暑的药方,就没什么太大的问题。
可是,自信的苏轼却采取了温补的方法,用黄芪做成药粥食用。
更要命的是,米芾又邀请他参加宴会,苏轼本来就豪放,不拘小节,因而抱病参加。
在饭局中,大鱼大肉和美酒更是不可缺少,回来之后病情就加重,没过多久,就去世了。
东坡也算是不愧对“饕翁”这一称号了,他的一句“自笑平生为口忙”,是对他的吃货一生高度概括。
今天的吃货多,但是像他那样有文化的吃货不多。
不仅为我们留 下了可操作的菜单,更重要的是,他的豁达乐观,率然随缘,自得其乐,告诉我们,会吃的人,一定不会差!
我是吃货,我怕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