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8: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学习感悟
孔夫子在讲《诗经》、《尚书》、执行礼事是会讲普通话,当时普通话是夏言,孔子说的是商言相当于方言。这让我对孔子的认识更加真切,孔夫子不仅仅是圣人,一个符号化的人物,他其实和普通人一样,平日里说着方言,真实可爱。
7.19: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学习感悟
孔夫子对自己的评价:努力到忘记吃饭,快乐到忘记忧愁,以至于忘记了自己的年龄,感觉自己还很年轻。
孔夫子的自我介绍是非常好的示范,我平常自我介绍时,都是身份性自我,我是一位老师,一位翻转师,一位宝妈等。这些标签型自我介绍,让我处处活在标签之中,好像把自己装在套子里一样。
有了老师这个标签,我处处好为人师,不论在家人面前还是朋友面前,都扮演一位老师的角色,儿子有一次说你又不是我的老师,这句话点醒了我。
今天看了孔夫子的本质性自我介绍,让我陷入了沉思,我的本质性自我是什么呢?我是一个诚实的人吗?我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吗。我是一个正直的人吗?现在我还不敢这么自我介绍。
希望未来有一天我可以坦然地介绍自己。我是一个正直的、值得信赖的、有爱心的人。这个本质性自我是一生修炼的目标,平时做事时想想我的言行是否一致呢?
“不知老之将至”,孔夫子是一个深谙心流体验的人,一个人既努力又快乐才能到达心流的状态!努力并享受努力的过程,乐在其中也。
生活中,有些人及时行乐却不努力,这样的享乐是空虚的,可能因为空虚而羞愧。有些人憋足了劲努力,却无法享受努力的过程,一味追求结果而错过了沿途的风景。人生是一段旅程,享受过程比追求终点更重要,活在当下,相信过程是美好的,那么结果就不会太差。
7.20: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习感悟
孔夫子自认为不是生而知之的圣人,他觉得自己只是好学而已,善于学习前人的经验。
那为什么他的学生和众人都认为孔夫子是生而知之的人呢,认知失调,只有这么把孔夫子推向圣人的位置,自己就轻松了,因为圣人是生而知之,学不了。
王阳明因为娄亮的一句:“圣人必可学而至”,就以此为人生理想,知行合一,最终修炼为圣人,并为后人留下了阳明心学。
试问圣人是天生的吗?相信孔夫子和阳明先生都不是,他们都好学并且坚持刻意练习,最终达到知行合一的状态。萨特说:存在先于本质,一个人不是生来是圣人,而是通过学习和刻意练习最终成为圣人。
“圣人必可学而至”这句话非常有力量,相信通过学习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终身学习,终身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