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3-哈佛中国史-秦汉|关于历史书的随想

23-哈佛中国史-秦汉|关于历史书的随想

作者: 白狗与黑猫 | 来源:发表于2020-03-22 20:44 被阅读0次

    读起来特别爽的一本历史著作,翻起来感叹很多。除了佩服作者学术功底,关于人家做学术的风范,能够从书是看出一二。历史研究,向来不该儿戏和轻浮化。

    每一个作者,应该能够晓得自己作品的份量和价值,除了当下评论外,也会在意后人会用怎样的眼光去看待它的成书意义。当然这个话题有点过于情绪化了,白居易说过文章合为世而著。在成书年代能够为作者带来些作用,对于绝大多数就足够了。

    毕竟每一位学者不是冥王星来的,他们有着自己的社会文化印记以及深知人的社交属性重要性,为创作而创作的情怀,不切实际。

    但现在当道的历史类书,确实让人蛋疼不已。将历史简单化脸谱化的写作,是符合人性的特点。


    人们看历史就好比看一部宫斗戏,要有主角和反派,反派自然是要做坏事的,而主角又要通过智斗去打败坏人的阴谋诡计。最好情节一波三折,看得人惊心动魄,趣味横生。

    隔着时代的沙尘,过去的细节已难在见,而所谓的真实不过是符合已定价值认知后的一件又一件事累积,不知谁成全了谁。

    因此,用故事思维讲述,先定一个主旋律,然后再从众多历史资料里挑出认为能够支撑的事件,用符合故事逻辑的文学加工手法加以推动,再来个评论抒情感慨,一部有用的历史书形成了。

    现在这样的历史太多了,通俗演义相较正史更深入人心。《三国演义》对国人的影响,十部《三国志》也比不上。

    而我们老人家更爱看这些阴谋诡计的通俗历史,他们信以为真,真正能够在大众认识里占据一席之地的,往往是这样的价值观判断,脸谱化,简单粗暴又易激发道德感传播起来绘声绘色,生动有趣。

    并不是说《三国志》比起《三国演义》,就是真的历史。想必不少人知道《三国志》的一些典故,作者陈寿,当初分为魏蜀吴三书,被后人合为一。陈寿为晋朝人,国运从魏而来,魏为正统则晋才是天命所归,因此厚魏薄蜀吴。


    了解一些历史,还是要从当时的情境入手,历史并不是简单的事件,而由思想、文化、经济、风气等诸多杂糅在一起。

    如果我们看一件事件,只看它的本身,再用当下的眼光或者思想价值去往上面套,除了娱乐外,不晓得有什么意义。

    伟人是能够超越当代的存在,但用千年后人的价值观去套他,也真是难为人了。但我们现在的所谓历史学者,最爱用这样的价值观反差去重述历史,指责过去的人并试图去给那些小人翻案。真是为了出众而哗众取宠的存在。

    另外一种漫画类型的历史,将一些历史人物变为同学或者同在一个微信群里发言,本就是带着玩笑的口吻去说,也是为了方便更多对历史知晓不多而又试图多学习掌握些常识的人,无可厚非。

    学史除了厚实和凝重外,这样轻松的笔触去调侃先人,将它视为娱乐就好,不能为真。脱离情境的句子,往往断章取义甚至故意歪曲。不懂的人看了,如果能够激起研究的兴起,多点几下鼠标去百度一下,也是有效果的。


    还有一种将历史当作小说一种题材,摆着一副福尔摩斯姿态去研究的。他会从一些资料里看出所谓的端倪,汇合到一起后形成一个判断,不由得不这么判断的观点。

    当这个观点形成后,就会沿着这个已判定的观点继续延伸深究,从而推断出更多的历史信息。

    历史是需要印证的,我们可以从已知的东西里推出一些结论,并且能够和其他资料加以印证。但从没有的资料里去追寻为什么没有,这样的观点确实比较吓人。

    我每天都写日记,但在3月3日没有写。原因会有很多,并不仅因那天战争爆发这样一些大的话题,那天就没想写,或者写了丢失了这样无数可推测的小原因才占更多。所以从无只去生有,过于随便。


    做学术研究的人,应该有他的道德良心。这是一门学问也是职业,就应该有他的套路和方法,秉持的原则。

    当然每一个行业、职业都会有乱入的,如果是态度,从来不是什么问题。但久了自己信以为真,个个都是创造人、发起人,那就真的有问题了。

    关于《哈佛中国史-秦汉》这一书,里面主要五个研究方面,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关于帝权和民间力量,一个国家的资源摆在那里,而最高统治者通过何种方式去获取民间资源,从而掌握国家的权力,向来是个帝王在操心的事情。书里用了汲取这一词,特别的生动。

    因为有了资源,方能让他人听话。贵族、官僚、门阀、百姓都是帝王所想操纵的对像,他们享受着依附帝王所带来的权势或者生存空间,也成了其中维持平衡的一份子。

    这中间的均衡,也是个值得深究的话题。为何中国能够保持千年来的大而不散,分久必合,统一成了趋势,除了共同的文化外,大确实有大的好处,不必担心战争。

    政治上,中央与地方的权势均衡,也是一个难题。地方太大的话,可以拥兵自重,形成对中央的压制。比如唐后期的藩镇割据。

    而地方太小,又无法解决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一些重大事情,比如修河道、镇压农民军起义等也无法解决。这就让中国历代王朝基本上形成了两级、三级管理机制。

    农业上,秦汉期间农耕技术的发展,铁的出现让人们开荒成了可能。在春秋战国时的国家还是以城为主,比如当时的记载是乐毅连下齐七十余城。

    所谓的城相当于城邦,城邦之间是荒地,基本没有居民,因为地无法开垦,百姓集聚住在城里。而铁器的出现让城与城之间慢慢有了居民,城与城连成了一片。这个算是新的历史常识。

    官僚上,国家用什么样的人才,管理天下也是个有意思的话题。从先前的贵族统治到不论出身皆可入朝,从刘高祖封异姓王到非刘姓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汉朝为了打击商人和地方势力,反而导致大地主阶级的兴起,门阀对国家的话语权到了东晋形成王与马共天下。九品中正制到举孝廉,也都是探索之路。

    战争上,秦时商鞅变法,去除传统贵族,以军功制分侯,让秦国的百姓只知耕种与打仗。传统贵族的没落,间接导致普通百姓参与战争,带来了战争规模扩大化和残酷性。

    而汉时有文景之治的底子,武帝发起对匈奴人的大规模战争,追击数百里,使得妇女无颜色。


    总之一句,自秦始皇开创了郡县制和皇帝权力后,百世皆行秦之法,历史也在其中循环了两千年。汉朝承秦制后,也巩固了这一制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3-哈佛中国史-秦汉|关于历史书的随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iiwj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