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做甜品蛋糕的。虽然这个行业在中国已经存在几十年,但行业散乱弱小,典型的蚂蚁市场。且消费者对产品认知并不清晰,因为甜品蛋糕历来就是非生活必须品,且需求是伴随消费升级而发生的。
五年前,因为发现行业添加剂及色素滥用情况严重,我们进入了这个行业,产品一直定位于准妈妈和有孩子的城市新中产家庭,在食材和工艺上一直保持清真+无添加这两个原则。两年前创立了一个新品类:母婴蛋糕,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产品不仅仅是蛋糕,而是甜品+蛋糕,彼此互相带动。我以老师的方法论对自身加以剖析。
1,爆品指标(高频拉动低频,刚需拉动非刚需)
起初,我们的产品主打生日蛋糕。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始延伸开发出一些周边甜品,例如蛋黄酥,芝士杯,泡芙等。因为蛋糕属于低频+刚需;而甜品属于高频+非刚需。那么蛋糕+甜品的产品搭配就很好实现了用高频拉低频;用刚需带动非刚需。蛋糕vs甜品销售额比例从最初的9:1变为了目前的5:5。彼此拉动的前提一定是以产品品质为基础的。我们对于所开发甜品的要求是:任何一种甜品,其广谱度与品质都可以单品独立开店。
2,品类选择(行业趋势+顾客认知度)
我以甜品为例加以说明,我们开发的第一个产品是重芝士杯。原因是2006年某次在北京吃过一次重芝士,从此念念不忘。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如:芝士青年,芝士共和国等专做芝士蛋糕的大众连锁品牌的崛起,芝士这一多年前小众食材,开始在二三线城市为人们所知。我们看到这个方向,开始寻找最顶级食材,做比轻芝士味道更醇厚的重芝士。就想找到2006年北京那个味道,食材上我们不计成本开始开发。
终于,在经过一个月的食材及配方反复试错后,研发成功。虽然以高出同行3-5倍的价格进入市场,但却成就了我们的第一个爆品:无粉重芝士杯。其销售额占到了我们总销售额的1/3。也因此俘获了一批资深吃货的味蕾。随着时间推移,该产品势衰,三年后,又延伸出了重芝士切块,直到今天,延伸产品依旧是招牌产品。
我想,如果这个产品是十年前进入市场,可能不会有太大反应,因为那时的郑州,即使很多蛋糕店,也分不清什么是重芝士什么是轻芝士。这就是特定时期行业趋势与顾客认知度的作用。
3,产品设计:基础价值(好吃)是根本,功能价值(健康)是底线,精神价值需挖掘。
再说我们的另一个爆品:蛋黄酥。三年前,蛋黄酥开始进入我们视线。买了七八家蛋黄酥回来品尝。发现几个问题:馅料甜度高;酥皮油脂高;使用猪油。因为我们饮食遵循清真,与信仰无关,只因更健康,所以猪油无法接受。而甜品的高糖高脂高热量,是每个吃货的痛。于是我们开发蛋黄酥的原则遵循:健康+好吃。依然,食材工艺可以不计成本。经过两个月,十几个配方工艺的反复尝试,终于上市。
然而,顾客反馈并没有想象中的的那么好,大部分反馈是好吃,但口感偏干。我们反复讨论是否需做出调整,最后决定不再调整配方及工艺。原因有三:1,味道没问题,的确好吃。2,口感偏干源于自己熬红豆馅,没用油,热量更低;3,顾客认知中的蛋黄酥和我们做的蛋黄酥存在偏差,这个认知需要时间。
与此同时,在宣传上,我们反复强调,不使用成品馅料,低油低糖,清真食材这几个特点。渐渐的,接受我们蛋黄酥的顾客在渐渐增加,尤其节假日,这成为我们另一个爆品。我们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更多口味。现在,清真低糖蛋黄酥依然是我们的主打产品之一。同时,近两年的中秋节,蛋黄酥有代替月饼的趋势,后期,其精神价值有待挖掘。
所以,关于蛋黄酥我得出结论是,产品的优点,需要让顾客感知,认同,传播。这需要时间,也需要在宣传上反复强化。
以上,是我在爆品指标,品类选择,产品设计三个点上的一些分享。关于老师所讲的更多,关于产品测试,量产,传播,生命周期等,这些问题,我们几乎每天都会考虑,因为这是一个产品,进入市场过程中的的必备要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