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一个北大妈妈的自述火了:逆袭上衡中,贷款上北大,却不让孩子上名校

一个北大妈妈的自述火了:逆袭上衡中,贷款上北大,却不让孩子上名校

作者: 未来树 | 来源:发表于2020-11-24 11:14 被阅读0次

    你希望孩子上衡水中学吗?

    你希望孩子上北大吗?

    很多妈妈现在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培养一个“完美的孩子”。

    重点小学,重点高中,重点大学,最好能冲一下清北。这是大部分妈妈为孩子设计的“一条龙”求学之路。

    她们拼尽全力,紧跟教育政策,缺啥补啥,目的只是为了让孩子一路亮绿灯,能有个美好的未来。

    但是家长筋疲力尽,孩子好像也“不太领情”,不仅没有很感激,成绩上也没有“明显起色”。

    让就更让家长们揪心不已,也更加“慌不择路”。

    我们的教育为什么那么难?

    一个重要的症结是我们的孩子已经跟我们那个年代不一样了。

    不是我们给他们充裕的物质,满当当的补习班就可以保证他们快乐和优秀。

    他们的内心情感压力之大,话语权之低,甚至现实感之强,是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的。

    想给孩子一个未来,首先第一步,不是“鸡娃”,而是去了解他们。

    怎么才能了解孩子?怎样才能拉近和孩子的距离?怎样的“鸡娃”才是有用的?

    最近,我读了一个北大妈妈的自述史,她讲述了自己如何从一个偏僻的农村,争取机会去衡水读书,然后逆袭上北大的故事。

    看完她的故事,我心里只剩一句话:

    如果妈妈是个足够勇敢和果毅、励志和传奇的人,那就比任何“鸡娃”的口号都有用。

    从农村到衡中:

    一个农村女孩的“泣血逆袭”

    在外人眼里,她的人生像开挂一样:

    从衡水中学,到北京大学,再到落户北京,入手二环以内的学区房,捧着体制内的铁饭碗,典型的人生赢家。

    但是一个农村女孩是如何克服贫穷的难堪和孤独的折磨才取得如此的成就,背后的心酸和艰难可想而知。

    她出生的村子坐落在太行山余脉一片小平原上,充满传统气息。

    在14岁以前,她的世界里主要是春花秋草、蛙鸣虫唱。父亲平时出去打工,农忙时节才回来,家里都是母亲带着她和姐姐操持。

    幸运的是,父母从来没有教育过她们成为贤妻良母。

    从懂事时起,父母就对他们说,学习是第一要务。

    她从小学习争气,几乎长年保持第一名,但对于遥远的高考,并没有什么野心。毕竟,同样名列前茅的姐姐,上了四年高中,才只考上了一个专科。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初一暑假。

    那个夏天,她被乡里的中学送到县城参加短期集训。

    就在比赛结束后,母亲来接她,顺便去了县城的表姨家做客。

    在表姨家的茶几上,她随手翻开了一本手册,那是当高中老师的表姨夫刚刚去参观学习带回来的。

    那本手册上“衡水中学”四个字,鲜红滚烫,一下子在她心里激起剧烈的波澜。

    衡水,一个比石家庄还要远的地方,陌生、神秘。

    那整肃的校园风貌、那一连串的高级教师名单、那一整页被清华北大录取的学子头像,让她像丢了魂一样!

    在以前,她也曾有那么一瞬间对清华北大有过模糊的念头,但此时此刻,这个念头一下子无比清晰!

    母亲后来说,当看到女儿拿着那本手册的样子时,就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帮女儿转到县里的初中。

    要上清华北大,就先要上衡水中学;

    要上衡水中学,就先要去县里上初中。

    衡水在他们这里是跨市招生,每县只招一两个,乡里的初中是万万没有机会的。

    接下来,经过父母数番辗转托告,她终于成了县二中的一名插班生。

    从这时起,她告别了无忧无虑的生活,背负起沉甸甸的梦想与责任。

    在县二中上学的时候,学校的宿舍和食堂是相当“简陋”的,而且,那个时候她非常“清贫”。

    学校宿舍条件很差,夏天没电扇,冬天没炉子。冬天洗头舍不得花钱买热水,在操场的露天水龙头下用凉水冲,回到宿舍,头发上都结了冰碴子。

    平时也舍不得花钱买零食,有一段时间很多同学为了攒水浒卡片而买方便面,有的同学方便面没吃完就扔了,她都快馋哭了。

    她有许多次想跟说:“不要扔,给我吃吧!”但最终没有张开口。

    终于熬过了县二中,她成功去衡中上学了。

    白岩松说过,“当你走过苦难,再回忆起它总会带有温暖的颜色。”

    就这样她成长为一个阳光、自信的少年,曾经只求走出乡村的短浅目光,变成了舍我其谁的家国情怀。

    从衡中到北大:一个女孩的韬光养晦

    衡中的压力跟传说中的一样。

    在她进校第一天,班主任就在黑板上写了七个字:时时事事争第一。

    要做第一,把第二名甩得越远越好。

    这位老师刚送完毕业班,他说,他高考时带学生去其他学校的考点,照样排队跑步,口号喊得比平时还响,就是要先在气势上碾压他们。

    在衡中,什么低调谦虚、韬光养晦,统统不存在的。你听各班跑步时喊的口号,什么谁与争锋、舍我其谁、笑傲群雄……

    而衡中很早就形成了这种理念和文化,大家公平竞争,用分数说话。

    哪怕在疫情期间,衡中的老师还在给学生顺丰寄试卷。

    看着老师们辛苦用心地整理和打包试卷,心里真的忍不住心生感动:所有的优秀都是用心血拼出来的。

    这个社会上,大部分资源都是需要竞争的,甚至比过去更加激烈了,而且越往上走竞争越残酷,所以一丝懈怠都不能产生。

    在衡中,这种把事情做到极致的地方很多。

    每天五点半起床,花十分钟完成洗漱、叠被子、跑步到操场这一套动作——被子还要叠成豆腐块。

    每天,做个人卫生和学习一样重要,卫生检查不是用眼看,而是用手摸,检查人员手抹过窗台,手指沾了灰,就不合格。

    每月一大考,每周一小考,每天自习做的题也都涂答题卡,第二天读卡成绩就贴在后墙上。

    班上全是尖子生,这次考试你是前十名,下次就可能掉到后十名。

    网上流传的“衡中体”英语作文,就是这样的环境里打磨出来的。

    图:衡中体书法

    衡中的理念是:百分之八十的学生完不成作业是常态,不能让尖子生饿着。

    这也是高考实战训练的一部分,在高考中,你必须学会合理安排时间、懂得取舍,拿到最可能拿的分。

    在衡中的这种体验,使得她早已适应了时间紧、任务重的节奏,也使得她养成了在压力面前在行动上保持条理,在情绪上保持冷静的好习惯。

    就这样,她在千军万马中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北大。

    在北大,她也是个“特别的存在”。

    本科四年,硕士三年,有的人在图书馆里啃论文,有的人在大国企或政府机关实习,有的人在准备出国交流,有的人在漫游新疆西藏,有的人在邀请央视名嘴给自己搞的话剧比赛当评委。

    而她在做着各种兼职勤工俭学。

    她本硕七年所有学费生活费都是自己挣的,在本科毕业前夕还清助学贷款,硕士毕业时带着自己攒的大几万块钱走上社会。

    她说:“也许我因此错过了很多精彩,有遗憾,但从没后悔。”

    有的人的青春是被化妆品和聚会填满的,她的青春充满着周六日太阳下的汗水和眼泪。

    青春无价,功不唐捐。

    这世界终究不辜负努力的人。

    最好的教育方式:

    相信主流教育,家庭教育绝不放松

    她曾说,她们这些所谓的学霸,从本省几十万学子中脱颖而出,但孩子在北京参加高考时,却可能连普通本科都没得上。

    这就是父母需要面对的问题:究竟该给孩子怎样的教育?

    我想她的故事早已给了答案:

    父母坚强又独立,励志又从容;

    不推崇名校教育,坚守主流教育;

    尊重孩子成长规律,静待花开。

    她说自己之所以实现今天的成长,是因为她适应了社会的主流教育体系,并从中受益——

    在这个体系下,平凡的奋斗者可以公平竞争,她有幸通过竞争实现了命运的转折;另一方面,这个体系里又确实存在教育资源的客观差距。

    在北京,有无数像她这样的父母:从名校毕业,在帝都打拼,有着对下一代的美好期许。

    但也清醒地认识到,别看当年从本省几十万学子中脱颖而出,但名校出身的家长的的孩子在北京却很可能沦为平庸。

    因为,在学生时代,一个人成功的主要标志就是考试成绩,这是个人努力的结果;但在培养孩子上,却是父母的知识、财富、地位、性格、精力、运气等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所以,她说她不会要求孩子一定要一路名校,而是让孩子像大部分孩子一样,在主流教育体系下接受教育。

    但作为家长,她会在家庭教育中,用尽全力为她的成长保驾护航。

    相信主流教育,家庭教育绝不放松。

    我一直认为,父母的家庭教育是决定孩子成长的关键因素,而适合普通孩子的最好的家庭教育,一定是基于学校教育的延展和扩充。

    在孩子的教育上,希望我们一直是做着最底线的心理准备,抱着最上线的心理期望,同时也能接受“最坏的结果”。

    坚信这世界终究不辜负认真努力的人,别考虑什么逆袭,努力就有惊喜。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多了解孩子,注重孩子的成长规律,我们的孩子也一定能优秀而快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个北大妈妈的自述火了:逆袭上衡中,贷款上北大,却不让孩子上名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ilii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