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你好,我是雯雯,一个喜欢看书,梦想当作家的人;一个爱好广泛却三分热度的人;一个爱拖延爱睡懒觉的姑娘。
《背影》朱自清
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书籍介绍:
《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
创作背景:
1917年,作者的祖母去世,父亲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的差事也交卸了。办完丧事,父子同到南京,父亲送作者上火车北去,那年作者20岁。在那特定的场合下,做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体贴、爱护,使儿子极为感动,这印象经久不忘,并且几年之后,想起那背影,父亲的影子出现“在晶莹的泪光中”,使人不能忘怀。1925年,作者有感于世事,便写了此文。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摘抄:
1.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2.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读后感:
其实我不记得是什么时候读到这篇文章了,只记得当时我读到这篇文章时未能理解作者的文章里蕴含的感情。
直到我上了大学,要离开爸爸妈妈身边的时候,我才意识作者目送父亲的不舍和辛酸,此时我才真正的理解《背影》这篇文章里面的感情,作者感动于父亲的举动,并由此感受到父亲对自己的爱,但又对父亲到晚年还要为生计奔波而辛酸。
这不由让我想起我上大学的情景,由于有了哥哥独自去学校的先例,啊,不,妈妈有送哥哥去车站。
因此我以为我上大学也是这样的,被家人送到车站,然后独自前行。
但让我惊喜的是,妈妈那天竟然特意调休,陪我一起坐车去学校。连爸爸那天也是提前回家,与妈妈打听我学校的消息!当然那情景我看不到的啦,是妈妈回家打电话嘱咐在学校要注意什么事项,顺口说的。
那天我与妈妈早早起床去坐车,拿了很多行李,有被子枕头之类的,还挺重的。不过我还是很开心,因为有妈妈在,我很安心,所以我只管想着去学校如何快乐的玩耍~我想大概谁都没有想到,老师口中的“上了大学,很轻松的,你想怎样就怎样。”是假的。恩,那时我很快乐!
说到这里,我与朱自清先生的“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不一样啊。我不仅不会劝妈妈,还挺享受有妈妈在身边的感觉,很舒服、很安心。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目送妈妈回家的那一刻,我想我和朱自清先生的情感产生了共鸣,想哭。之前有多开心、有多安心,现在就有多伤心、有多害怕。
当时一个想回家的情绪就上来了,毕竟一直在温室呵护着的花儿,突然独自面对狂风暴雨,难免会不知所措,忐忑不安。
现在回想起来,那种难受的感觉历历在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