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有个公交车站名叫立马回头,吸引无数游客前往”、“长沙某网红餐厅取号两万多桌,排三天也没吃上”。在这个“万物皆可盘、万物皆可炒”的时代,任何一个东西经过网络的炒作和传播之后,能够迅速进入人们视野、激起人们的好奇心进而产生一种“想盘一盘、想看一看”的冲动。于是,就“打卡”景点、“打卡”餐厅,“打卡”似乎成为了一种风尚。
图片来源:“乔志峰”在我看来,“打卡”是一种体验感和仪式感的体现。面对一种新奇的事物,亲往“打卡”一探究竟,满足自己对于新事物的好奇心。而且,每一次“打卡”对我而言都是一次仪式,积累起来能清楚地记录我的生活,成为我记忆的一部分。
“打卡”当然少不了拍照,拍照之后发到朋友圈,收获一波“或嫉妒、或羡慕、或无感”的点赞,在领略独特风光、品味不同味道的同时,还能满足自己内心的一点小小的虚荣心,真是满满的获得感,何乐而不为呢?
另外,商家、景区在这其间也是受益者。配合着网络的宣传,这种“网红经济”或者说“打卡经济”给他们带了流量,与流量同期而至的就是丰厚的经济收益,就是白花花的钞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促进社会经济交往的一种方式。
图片来源:网络截图当然,我也不否认“打卡”也带了一些不便。“打卡”虽是个人行为,但是在网络的“号召下”极易引起“挤兑”的效应会出现前文所说的“排三天吃不上”、“公交车一个半小时未出站”的尴尬,影响了公共秩序,也浪费了时间。
同时,“打卡”有一定的盲目性,它会营造出某景点、某一美食的虚假“繁荣”,其背后往往隐藏着“质量差”、“服务弱”、“安全不过关”的真相,大多数时候让游人有“闻名不如见面,见面不如闻名”之感,是对每一个消费者、“打卡”人权益的一种侵犯。
因此,我认为一方面,当前的年轻人需要理性,提升自己的辨别能力,多一点“走心”,少一点浮躁,不要让自己的“打卡”成为别人的负担;
另一方面,那些所谓的“打卡”圣地应当更关注自身,多一点务实,少一点炒作,不要在追逐“打卡流量”的大潮里,自己变成了市场的“流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