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肉体与石头》会疲劳也会疼痛,万岁!

《肉体与石头》会疲劳也会疼痛,万岁!

作者: 李立亨l穿透光和影 | 来源:发表于2022-05-03 09:34 被阅读0次

    首刷于30年前的《肉体与石头》,用眼睛,心脏跟血管来描述肉体(人)与石头(城市)的三阶段变化。感官遗忘是现代人的大问题,现在只剩下疼痛会让人深思!

    关于城市,关于个人,关于身体,关于城市里的个人与身体,有许多有趣但光读名称就会令人生畏的学术理论:身体论,符号学,身体政治与城市规划等等。

    然而,个人与身体,个人与群体,个人与城市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的确又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基础所在。

    因为社会思想研究成果而获颁德国的「黑格尔奖」,荷兰的「斯宾诺莎奖」,以及剑桥大学荣誉博士的社会学家理查德德·桑内特,擅长分析「城市里的人」这个议题。

    肉体与石头:桥与门和路

    现任伦敦政经学院学术校长的桑内特能武能文,除了学术研究,他还出版好几本小说。他的众多著作里面有三本专着,对于「城市里的人」有深度的剖析,并且相互补充。

    《公共人的衰落》:蓬勃有活力的城市建立在对于公共秩序和事物的探讨与实践,反之则问题丛生。现代城市的衰落,是因为公共议题的声音,转为个人化,小范围化,而渐趋沉默。

    《匠人》:人性有一种基本的冲动,会尽心竭力要把事情做好。伴随专业技能熟练精进的同时,还得有独特生活思维来支撑。今天的菁英和家长公民,都应该了解匠人精神的完整性。

    《肉体与石头:西方文明中的身体与城市》探讨人类从希腊到现代,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跟人的关系与相互影响。延伸来看,《公共人的衰落》讨论了城市里的公共事务,《匠人》则凸显个人修为的必要和价值。

    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曾用一篇短小精干的随笔《桥与门》来讨论个人与群体的关系:

    桥代表事物需要连接(反之为阻隔),门代表事物的阻隔(反之为连接),个人与群体需要门也需要桥来让人保持联系,保持封闭,同时也保持自我。门与桥,都需要人去走出自己的「路」。

    《肉体与石头》就是在讨论肉体(个人),跟石头(城市)之间的桥,门,跟路。

    三种器官,三种城市状态

    许多社会学研究者,都很喜欢引用中世纪的一句俗谚来形容城市跟非城市(乡镇或更小的地方)的差别:城市的空气让人感觉自由。

    大地方跟小地方的差别点在于,小地方的生活建立在情感和直觉关系上,直觉又根植在无意识的情感土壤之上。你去大地方得带着理性生活,在小地方则可以恣意而行。

    理性跟感性,是人们必须兼具的精神态度。

    桑内特在《肉体与石头》一书里,梳理了人类自希腊以来的城市发展史。他很形象化又很功能化地把城市与人的关系,透过身体器官来概括成三个阶段。

    声音与眼睛的力量/古希腊跟罗马帝国拓展时期的城市与人的关系,广场上的讨论跟众人参与的仪式(包括走进剧场看戏,去竞技场看斗兽,去听演讲和参与公共事务讨论),还有后来基督教兴起的礼拜跟相关活动等。

    心脏的运动/中世纪因为贸易的影响,人口的流动迁移,宗教的势力加剧,人们既要身心劳动也需要身体的休憩跟心灵的平静。经济(城市的心脏)空间跟时间,主宰了肉体跟石头的发展。但是,秩序也被人们所期待跟尊重。

    动脉与静脉/现代人的身体是机器,要保持顺畅的循环。城市要有基础设施的静脉,也要有创造流动的商业、社会、政治的动脉。城市(石头)要提供多元功能,人(肉体)要能够服务并使用这些功能。

    相似的人无法让城市存在

    被情感绑手缚脚的人走进了城市,难免会觉得自由的感觉真好。城市的基础设施益发进步,人们的生活也越加便利。但是,「感官剥夺」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桑内特在《肉体与石头》的开头,引用了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城市是由各种不同的人所构成,相似的人无法让城市存在。」

    随着城市建筑的功能化导向益发严重,人们对于生活的许多感受也在钝化,退化当中。城市的发展,不但让千城一面,甚至也在让众人的形象跟思考也都趋于同质化呢?

    十九世纪末,意大利生理学家安詹洛•莫索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

    他让一个人安静地平躺在一架保持平衡的天平上,然后让他进行思考。此时,天平竟然发生倾斜,而停止思考之后,天平也就慢慢恢复了平衡。

    所以,人在思考的时候,的确会发生智力与身体的变动。后来,莫索写了一篇叫做《疲劳》的文章,他在里面说道:

    疲劳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防止自己在「感觉迟钝」时受伤。疲劳感开始出现时,生产率也将大幅下降。

    二十世纪重要的建筑师,城市规划的先行者勒·柯布西耶说:「城市,一旦驾驭了速度,就驾驭了成功。」我们现在所居住的城市,大多驾驭了速度。

    但是,我们有因此而驾驭成功了吗?或者,速度跟疲劳就是现代生活的一体两面呢?

    思考造成疼痛的本质问题

    桑内特在观察人类二千五百多年的城市发展过程当中,得出了速度跟疲劳之外的第三维度思考:疼痛。

    我们从生活,从社会,从身体,从精神上面感受疼痛的片刻,不要急着去除他,遗忘他,而是要去思考造成这些疼痛的本质问题。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疼痛感,这又跟亚里士多德的说法遥相呼应。

    我疼痛的故我在,整座城市都是我的竞技场跟疗养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肉体与石头》会疲劳也会疼痛,万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iuby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