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的《文城》,讲了一个寻找孩子她妈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清末民初,生活在北方,无忧无虑,有车有房、父母双亡的大少爷林祥福,有一天家里来了两个不速之客。
阿强和小美,他们自称是兄妹,两人说他们来自南方,一个叫文城的地方。
他们父母双亡,想去京城投奔姨夫,他们的姨夫曾在恭王府上当过差,在京城有点关系。他们也是走投无路,才要去北漂。
恰好第二天小美生病了,阿强只能把小美托付给林祥福,自己独自去北京找姨夫,并说找到姨夫之后就回来接小美。
故事剧情如想象的一样,林祥福和阿美一来二去就好上了,后来稀里糊涂就结了婚,婚后林祥福把家中祖传的金条和地契拿给小美看。
没想到不久,小美就不辞而别,并拿走了一部分金条。其中17根大金条拿走了7根,三根小金条拿走了一根,地契没动。
林祥福有种被骗的感觉,他想到了母亲生前对他说的一句话,纵有万贯家产在手,不如有一薄技在身。
特别是身处乱世当中,钱财、土地等身外之物随时都有可能失去,但手艺永远都是自己的,是可以托付终身、值得信赖的东西。
他对木匠活有兴趣,便四处拜师学艺,最终学得一个好手艺。
没过多久,小美挺着大肚子回来了,对林祥福说,我怀了你的种。
女儿生下没多久,小美又不辞而别,这次林祥福去查看金条,发现都没少。
从此他抵押了田产,把金条都换成银票,带着襁褓中的女儿,一路南下,踏上了寻找孩子妈妈的不归路。
他只知道那个地方叫文城。这也是本书的书名,一个听起来很文气的名字,现实中却没有这个地方,这其实是阿强胡乱编造的一个地名。
最终林祥福凭借着和阿强小美相似的口音,在一个叫溪镇的地方留下来,并在此地生活了15年。
他靠着精湛的木器手艺发家致富,并挣得了万亩地产,成为一方大户。
女儿早早地和当地的首富顾家定了亲,但女儿却喜欢上了其他的男生,为此李祥福将女儿送到上海中西女塾,继续读书。
时间来到了民国初年,军阀混战,土匪横行。溪镇人与军阀、土匪的周旋较量,成为本书后半段的主题。
从一开始的热情款待溃败的北洋军,到后来组建民兵团抵抗土匪的进攻,到最后本地首富被土匪设计绑走。
林祥福带着几十杆枪去赎回顾首富时,与土匪交涉中被害身亡。
他知道此行凶多吉少,临行前就已经写好了可以当成遗嘱的信件,让他的相好等他死后寄给北方老家的管家田大。
后来田大收到信后,已是身患重病的他和几个兄弟来接少爷回家。半路田大死掉,兄弟4人带着少爷和大哥的尸体返回北方。
故事到此戛然而止,好像意犹未尽,因为阿强和小美的下落仍然扑朔迷离,没有交代清楚。
因而后面作者还有一个补记,交代阿强和小美的身世和结局。
原来阿强和小美不是兄弟关系,而是夫妻关系。小美是阿强家的童养媳,他们确实是来自溪镇。
小美私自接济弟弟而被阿强的妈妈赶回娘家,后来阿强偷拿家中的钱财接上小美,两人离家出走,闯荡江湖。
他们去了上海,开了眼界,见识了大世面,又一路向北去,想找那个从来没见过面只听说过,在北京恭王府干过差的姨夫。
阴差阳错来到了林祥福家,也就有了最开始的那段经历。
后来小美给林祥福生下女儿后,和阿强又回到溪镇老家,最后死在那场大雪之中。
在林祥福南下寻找小美,到他死都没有找到小美,两人也没有再见过面,期间最多也是在城隍庙擦肩而过。
后来田家兄弟拉着林祥福的棺材返回北方时,因躲避土匪,绕道西山,恰好与阿强小美的坟墓意相遇,算是作者最后了却了林祥福生前的一个心愿。
作者的这部长篇小说,距离上部有些年头了,但文笔依旧冷静。
对于男女之事描写细致大胆,对于土匪滥杀无辜的描写则充斥着暴力血腥。骇人的龙卷风、下了十八天的大雪,又带些个魔幻色彩。
书中的好人、坏人到头来结局都不是很好。
林祥福是个好人,却没有好命,被土匪伤害致死。
溪镇首富顾益民是个好人,四个儿子吃喝嫖赌,一个比一个不争气,长子后来还被卖到澳洲当苦力。
阿强小美合伙欺骗林祥福,小美骗婚偷拿金条,后来两人双双被冻死。
好的小说是讲述一个故事,至于故事想要传达一个什么思想、主题、意旨,则是见仁见智、见解不一的事情。
或许它就是在讲一个故事,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本身,没有太多的寓意表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