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you happen to pass by 84 Charing Cross Road, kissit for me! I owe it so much ......”
(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太多......)

在友人的推荐下打开此书,看了二三十页却难以再继续。心有疑虑为什么身边有好几个人在读这本书?据说这本书是爱书人的圣经。既然如此,就耐着性子继续一页一页看下去,看到最后合上书闭上眼回味无穷,竟有意犹未竟之感。
不到两小时见识了从1949年10月到1969年10月,横跨大洋彼岸未见其人只见其字的两个爱书之人因书结缘,因书而鸿雁传书二十年之久的情谊。不得不让我感叹佩服海莲的爱书之情,真正的爱书懂书之人,不得不佩服弗兰克这种兢兢业业,认真替海莲寻找书的认真态度。爱书的海莲遇到了懂书的弗兰克,懂书的弗兰克遇到了爱书的海莲,都是幸运的。窃以为自己也是爱书之人,给书包书皮,不舍得折页而用书签等,但较之海莲的爱,自己爱书爱的太肤浅,表面,形式化,只能称之为爱惜书而已。而喜欢并能认真津津有味地读完这本书的也是某些程度上的爱书之人吧。就像译者陈建铭先生,他以前是台湾诚品书店的店员,由于对《查令街48号》的热爱,但是不满于根据此书改编的电影名被译为《迷阵血影》和对白字幕被翻译得惨不忍睹,在没有获得版权,出版也没着落的时候就自行把这本书翻译成中文,足见是真爱。

住在纽约的女作家海莲,嗜书如命。因为不堪忍受纽约昂贵、庸俗的新版本书,而且收入也有限,无法大量购买书籍。一天,她在一本杂志上发现了一家英国旧书店登的广告,里面有她踏遍纽约的各个角落也没找到的书。按照报纸广告推荐,写信到大洋彼岸英国伦敦的马克恩与科恩书店,希望购买绝版旧书。很快获得对方的回音,对方找到了她想要的书,还很细心地随信附上了英版和美版发票,并把找零附上。这一切开始于1949年10月。
刚开始,两人的书信交流内容为一个人要买书另一个去找书,慢慢地,买卖关系转变成了个人交往,他们在信中阐述文学观点,评论文学作品,后来又交换了各自的生活状况,海莲不时地发发牢骚,唠叨唠叨家常,互相赠送礼物等,后来就连弗兰克的妻子也加入到和海莲的通信中。二十年来,俩人始终鸿雁传书,直到弗兰克去世都未曾谋面。正如伯牙子期。子期逝去,伯牙碎琴。故事终止在1969年4月,弗兰克去世了。得知弗兰克去世了,海莲极为悲伤,遂决定将两人的通信结集出版,一个有眼光的出版商看中了书的价值,书名就叫做《查令十字街84号》。海莲后来有机会去英国伦敦,但是她拒绝了。因为,这条街、这个书店不再有弗兰克。
一封一封的书信很朴实,很平淡,没有过多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扣人心弦的悬念。但细看之就能看出他们之间对书和知识的尊重和爱,对彼此的尊重和信任。一本《项狄传》居然找了三年多,而《坎伯雷故事集》花了四年,期间海莲并没有去其他渠道购买,而弗兰克也从不曾忘记一直寻找,就是这种普通的信任和忠诚重重的敲击读者的心扉!的确就如一位读者说“一家书店除了利润还有信誉,一位读者除了阅读还有思考。彼此对书的尊重到达极致,成了惺惺相惜的关爱”。
爱书人的圣经,查令十字街84号。爱书人的朝圣地,查令十字街84号。如果你是个爱读书的人,不妨读一读这本书,体会真正爱书人的情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