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对治痛苦挫折,佛经中心理治疗的小故事(一)

对治痛苦挫折,佛经中心理治疗的小故事(一)

作者: 明军_心理咨询师 | 来源:发表于2018-11-30 18:36 被阅读0次

佛陀住世的时代,也就是2500多年前,印度舍卫城里住着一个穷人家的女孩盖莎。

  由于她出身贫穷,瘦弱,不吸引人,一直找不到丈夫,这令她很沮丧。有一天,某个富商突然决定娶她为妻。然而,夫家的其他人都瞧不起她,轻蔑地对待她。这种敌意使她很不快乐。

但是,当盖莎生下一个男婴时,丈夫全家终于接纳她。 她终于松了一大口气,感觉如释重负,如今她非常快乐与满足。她对小孩的爱超出一般母亲,她非常执着于这个婴儿,因为他是她婚姻幸福与内心平静的保证。

    然而好景不常,快乐很快就幻灭了,她的小孩有一天突然生病,死了。

    这个悲剧对她来说太过沉重,她担心夫家会再次鄙视她,说她没有生孩子的命,城里其他人则会说:盖莎一定是做了什么缺德事,才会落得如此下场。 

    她甚至害怕丈夫会变心,另外去找一个家世更好的妻子。她一直这么胡思乱想,她拒绝接受孩子已经死亡的事实,相信他只是生病,只要给他正确的医药就会康复。

她像疯了一样抱着小孩跑出家门,挨家挨户为孩子向人讨药。

    许多人取笑她,还有人嘲弄她,后来有人建议她,去见佛陀吧,佛可能会帮你。

    她心中重新燃起希望,她奔向佛陀所在的祗树给孤独园,并且对他说:

“佛陀!请给我能治疗孩子的药”!

    佛陀亲切地回答,这很容易,有一种药,但她必须亲自去取,到从来未曾死过人的家庭取回少量芥菜籽即可。

    于是,盖莎相信了世尊的话,随即进城去就挨家挨户地去取芥菜籽。

    每经过一户家庭,她问:“是你家否有芥菜籽?”

  “当然!”对方回答。

  “我能要几粒种子吗?”她问。

“没问题。”然后给了她一些种子。

    接着,再问第二个她认为不是很重要的问题:“你家中曾经死过人吗?”

“那当然”那人说。

    .......

  结果每一家的说法都相同。

  有一家最近才有人去世,另一家则在一、两年前;有一家父亲死了,另一家则是母亲、儿子或女儿。

  她找不到不曾死过人的家庭。

  有人对她说:“死者,比活着的还要多”。

  每家都有芥菜籽,但是,没有一个家庭从未死过人!

  到了晚上她终于了解,并非只有她有失去亲人的痛苦:这是所有人共同的命运。

    盖莎不再拒绝相信她的孩子已经死亡事实;她了解到“诸行无常”,“有生必有死”的法则。

    佛陀就这样治疗了她的迷执,使她走出无法自拔的迷惘。

    她认识到,这个世间人人都有痛苦,她应重新来看待这个世界,她慢慢的接受了世间的实相。后来,她专心于解脱痛苦之道, 获得了修行的成就,她成功地从痛苦的轮回中解脱了出来。

    这是一个具有智慧的非巧妙的心理治疗过程,涉及很多心理心的内容,简单分析如下:

第一,这是认知疗法的经典做法,就象一个专业的认知流派的心理治疗师一样,佛陀没直接告诉她,人生无常,有生必有死。如果这样说,盖莎十有八九不会接受,还会很痛苦。而佛陀告诉他这位“来访者”,很容易...... , 这样首先树立了对治疗的信心,然后,通过她自己的行为,自已实现认知的转变。

第二,这也是行为疗法,佛陀让盖莎“必须亲自去取”这种药,也就是必须去实践,必须去做,然后在挫折中成长,在过程中得到体验,自己才会得到,实现转变。

其次,这一过程中,盖莎意识到每家都死过人,得到了“痛苦是普遍现象”的认知,同时可能也会得到“家人死了也要正常的活着”的心理暗示,可能也会得到“大家和我有同样遭遇”从众意识,这些都会起到缓解痛苦的作用,也对改变认知起到积极的作用。

现实生活中,常常会有“只有我最痛苦”,“为什么我运气这么差”等等想法,这些想法又会给自已带来很多负面情绪。其实,只要积极的面对生活,努力的做事,这些负面的想法就会没有了,可能真的很简单。

写到这,想起了一位大德的著作,书名叫《做才是得到》!可以看看。

参考文献:

《杂阿含经》

《佛陀的圣弟子转》 作者向智长老,何慕斯.海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对治痛苦挫折,佛经中心理治疗的小故事(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ixk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