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中,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中国这个礼仪之邦来说,“礼”是非常重要的,古时的三纲五常,礼乐制度,都是对于人的道德以及行为的规范。在庞大的道德体系中,“孝”对于每一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可见,孝在中国人眼中的地位。
在今日,有许多有关孝的文化流传下来,可以说,孝已是们中国人道德体系中尤为重要的一份,已经融入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与骨子里。孔子的《论语》中对于孝有许多解释,对于不同的对象,尽孝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这个孟武伯问孔子,什么是孝顺呢?孔子回答他:“当你的父母只为你的生病而担忧时,你就算是孝顺的”。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异乎?”当子游问孔子什么才是孝顺的时侯,孔子回答:“现在许多人认为孝就是能养父母,让父母吃饱。其实你养狗养马也要让它们吃饱,如果只是给饭吃而不能真正孝敬父母,那跟养狗养马又有什么区别呢?”还有许多关于孝的回答。比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三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俱”、“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在几千年前的孔子就给我们怎样去孝顺父母做了一个定位!而这个定位在现如今仍然合适。例如孔子说的:“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这里说的孝侧重点不在养而在敬。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侧重在养上面,而不在敬。所谓敬,就是不仅要孝,还要真正地去尊敬父母,了解父母。
拿现在的今天来打个比方,现在有很多的“空巢老人”。也有许多的老人进养老院,敬老院什么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就是因为在当今这个社会,应该说不止现在,只能说现在比较突出,大多数年轻人都是离开自己的父母,尤其是中年人,远走他乡,为了生活在外奔波,一年四季也就回一两次家,每个月给老人寄点钱回家,让他们能够维持生活。据科学调查显示,在2017年的时候我国六十五岁以上老人已达到1.5亿,人口老龄化比较严重。对于我们这么一个庞大的国家,这么一大群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无疑是给了我们社会以及国家很大的挑战。这么庞大的一个老年群体都是由一个个家庭集聚而成的,所以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赡养老人都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要赡养的好,就更具挑战性了。尤其对于现在的人来说,都忙于工作事业,哪里会整天呆在老人旁边尽孝我,这都是少之又少的人!加上一些社会压力,家庭压力,有些人甚至还在“啃老”,不赡养父母就算了,还让父母养自己!有些人更加是,不把老人家放心上,一年到头电话也不会打几个,更别说陪陪父母,了解他们的思想以及生活情况。
所以现在对于孝,能敬父母那是难得,能养父母属于正常,啥都不干也无妨!
孝顺父母,我们也不主张古时一些“愚孝”的做法,比如,买身葬母,埋儿奉母……。关于孝,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情况,对于孝顺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但我觉得,关于孝的基本我们应该做到,起码要担起赡养父母的责任。
没事常回家看看,如果回不了,也多打几个电话问问好,唠唠嗑。让父母听到自己的声音!感受自己的温暖,分享一些快乐的事情给他们!让他们过的开心一点,其实对于老人家来说,要的更多的是子女的陪伴与关心,这或许就是孔子所说的“敬”。这是多少金钱都买不来的东西,这或许就是孔子中说的“养”。好养不如心敬!
总之,从《论语》中这句,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异乎?”我们可以看到,孝顺父母需要我们去用心去孝敬,不是给点钱,养着他们就行!说俗一点就是,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父母陪我们长大,我们应该陪他们变老。所以关于孝,我们该需要不断地去反思,不断地去学习孔子的精神!我们每个人都会变老,所以今天我们用心用爱去孝顺父母,给自己的后辈做个好榜样,将来,我们的后辈也会这样孝顺我们。
孝顺,不是说说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