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19:斯人才配斯世界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隔绝圣明和智识的过度魅惑,民众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杜绝仁爱和道义的过度教化,民众才会慢慢回复到孝慈的本性;抛弃机巧和利益的过度驱动,民众中便不会有盗贼产生。“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全是无用的巧饰,不足用以治理天下。所以要让民众的思想找到根本的依附:(这个根本依附就是)保持自然朴实的本性,减少妄念私欲,不以隔绝片面浮华之学为隐患。
推翻一个旧世界固然难,建设一个新世界更是难上加难。
要否定孔孟建构起来的礼乐为根本的“止于至善”的世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比这个更难地则是抛开儒家的一套,去建构起另一形态的繁荣、有秩序的世界。
两千多年过去了,我们没能真正见证过那样的理想国。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生命状态,只能存在于《道德经》的想象之中,存在于陶渊明《桃花源记》的风闻之中。
或许,《道德经》的作者在思想实验中推演这个理想社会时,便已经反推了它的形成基础。
一、民利百倍
是不是真的要“民利百倍”?那就看作为治理者能不能真正做到“绝圣弃智”。在上位者依凭圣智与民争利,哪里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民利百倍”?以分毫计的“民利”,要由天下万民来“利益均沾”,本身已经是微乎其微了,如果在上位的治理者再依凭“圣智”伸出手来,哪里还有“民利”可言?
以分毫计的“民利”,要想变成百倍的“民利”,需要在上位的治理者放弃对于“圣智”的依凭,置之死地而后生,在治理思想上做颠覆性创新——重回无为而治的大道。
二、民复孝慈
是不是真的要“民复孝慈”的局面——真的要让民众恢复到把孝慈作为天性?《道德经》的办法很简单——“绝仁弃义”——丢掉对仁义道德的强调,坐上时代的倒车,回到无为而治的尧帝时代。
三、盗贼无有
是不是真的想要文明秩序,真的想要“盗贼无有”的清平世界?办法很简单——“绝巧弃利”——抛弃机巧和利益的过度驱动。
最好是把一切旨在解放人的体现着机巧的发明创造统统放弃,把一切在客观上推动了社会伟大进步的文明积累全都隔绝掉。
试想,有肉吃时,谁还会天天惦记着吃豆腐?享受过飞机的快速、舒适了,谁还能忍受牛车上的“经年累月”?
四、绝学无忧
为什么培根要讲“知识就是力量”?
是因为工业社会的现实中,多一份的知识便意味着多一份的薪资报酬,也就意味着多一份养活自己、养活他人的可能。
《道德经》为什么要将“绝学无忧”呢?
是因为“小国寡民”的世界里衣食无忧。正因为无忧,才可以“绝学”。“绝学”之后,并不是无所依凭,依凭的是什么?是人天然的自然朴素,是无私寡欲的天性。
认真想象一下这样一个世界:它“民利百倍”,它“民复孝慈”,它“盗贼无有”,更关键的是它还“绝学无忧”。
只有一种人配过那样的生活,配享那样的世界。那便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人!
各位是吗?不是的话,最好还是活在当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