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1000字
故乡老人的离去 高远

故乡老人的离去 高远

作者: 高远315 | 来源:发表于2020-06-20 00:44 被阅读0次

    这次回老家十几天,村里有两位老人去世了。当父母告诉我他们的名字时,我只有一个大概地记忆,因为我已经离家30多年了。

    每年,故乡都有一些人离去,这时,村里诉说着他们的名字,这是他们最后的活跃,也是他们的名字第一次这样密集地提起,而此后,当知道他们名字的人,一个一个离去时,就是永久地沉默,淹没在时光岁月里。

    我们常说“伟大的母亲”以及“严父慈母”等,父母孕育了我们的生命,延续了他们的血脉,而当他们离去时,那是撕心裂肺的疼痛与悲伤,从此阴阳两隔,相思绵绵。

    贫穷的父母,没有能力给孩子们留下什么财产,那些“家书”、“家训”,是大户人家的产物,是他们成就之后留给后代的文化遗产,是对子女及后辈的素质教育。

    有时,我在想,“你为世界留下什么?”这个命题时,还是要看长辈以及我们所处的环境,所接受的教育,或者自己本身的素质与能力的。

    父辈有的没上过什么学,认识不了多少字,就是说文化水平不高,他们没有我们的妙笔生花,不能写下自身的感悟与经历。他们能把我们拉扯大,就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就了。他们为这个世界留下的,就是自己的孩子,延续自己的血脉。

    面对故乡老人的离去,我们有更多的伤感与无奈,曾经他们都是我们村里的人,有过短暂的相遇,有着几句话的交流。而今,他们再也不可触摸,无法相见,化成了一个个静止的名字。

    能使人感触最深的,就是生与死。这也是一个永不枯竭的论题。余华的《活着》,道尽或者道不尽人生的终极追问。他写这本书时,使用第三人称“他”去写,怎么也无法写好,不能直抒胸臆,无法畅快地表达灵魂的感受。后来,他改用第一人称“我”去写,终于能够完成。

    “他”,是从一个旁观者的视角,而“我”,是自身参与者。角度的不同,就构建或激发出有所不同的内容。

    对于故乡老人们的离去,我们还是作为旁观者的,感悟生命的变化,感触命运的方向。

    每一个生命的离去,都是一种无可挽回的结局,带给我们无尽的惋惜与浓烈地思念。

    周国平说:想要名垂青史,无需著作等身,只需一首小诗即可。他又曾说过:每个人的生与死,终究在这个世界上不会留下一丝痕迹。

    父母在,为我们遮挡住死神的身影,使死亡离我们那么遥远,使我们享受生命的美好与充实,感受生活的艰辛与给予。

    泰戈尔说过:“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他没有要求生命的长短,只对生命的内容加以修辞与阐述。

    这使我想起了那个小女孩,她的墓碑上写道:“我来过,我很乖”。

    北岛说:“一切都是命运”。

    面对命运,我们人类挣扎、反抗,只为那不再平庸的生命,不求灿烂的燃烧自己,只为冲击人生的桎梏(zhi gu)。

    亲人的离去,会使我们哭泣,故乡老人的离去,也使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可贵,珍爱生命,突破自己。

    人生的终极追问,就是“你为这个世界留下什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故乡老人的离去 高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jeix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