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论语》里仁篇15

《论语》里仁篇15

作者: 清风8351 | 来源:发表于2022-06-09 20:13 被阅读0次

【原文】

子曰:“参①乎!吾道一以贯②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③而已矣。”

【注释】

①曾子:孔子晚年的学生,名参(shēn),字子舆,比孔子小四十六岁。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春秋末期思想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 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同师孔子。

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著称,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享年七十一岁。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

公元前490年(鲁哀公五年),十六岁的曾参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

公元前482年(鲁哀公十三年),孔子的高才弟子颜回病故,曾参就成了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

②贯:贯穿,贯通。如以绳穿物。

③忠恕:据朱熹注,尽己之心以待人叫作“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叫作“恕”。

【翻译】

孔子说:“曾参呀!我的学说可以用一个根本的原则贯通起来。”曾参答道:“是的。”孔子走出去以后,其他学生问道:“这是什么意思?”曾参说:“夫子的学说只不过是忠和恕罢了。”

【解读】

在孔子的眼中,忠恕之道既是一种沟通的原则,也是一种限制性的原则,而且,沟通是建立在限制原则的基础之上的。比方说,孔子在后面提到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体现的就是这种关系。

在过去,人们只要一谈到“忠”,大多会狭隘地理解为忠于君主或忠于国家。其实,“忠”更强调内心的真诚,并且其内涵也要丰富得多。某种程度上说,“忠”涉及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方说,与自己的家人和朋友相亲相爱,对自己的职业尽忠职守,对他人托付之事竭尽全力等,就是“忠”在感情、生活、事业等方面的体现。对此,可以简单地归结为一个人应尽的基本责任和义务。

至于“恕”,就是将心比心,己之所欲,推之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家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成人之美和宽容。在一般情况下,对于自己亲近和尊敬的人,我们很容易关怀宽容他们。可是,对方若是陌生,或是自己憎恨的人时,还能做到宽容吗?若是还能做到的话,那就说明你已具备了“行仁”的资格。当然了,宽容并不是无限制的,它也是有底线的,否则无度的宽容就会演变成纵容,到时候再想收场就有难度了。

相关文章

  • 《论语》里仁篇15

    【原文】 子曰:“参①乎!吾道一以贯②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

  • 《论语》里仁篇15

    原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 《论语》里仁篇15/26

    2021.10.26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

  • 论语

    【欢乐诵·周末读论语】(15) 里仁篇第四(4.18-4.26) 4.18 子曰:“事父母几(jī)谏,见志不从,...

  • 论语·里仁篇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 《论语》——里仁篇

    里仁篇 本篇是《论语》的第四篇,包括26章,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

  • 《论语》里仁篇

    (一) 【原文】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译文】 孔子说:“人以安居于仁德为美。如果择身所居而不...

  • 《论语·里仁篇》

    【原文】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注释】 ①几:轻微,婉转. ②又敬不违:仍然恭...

  • 论语·里仁篇

    4.1.子曰:“里[1] 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2] ?” 译文:孔子说:“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是美好的。选择居...

  • 《论语》里仁篇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选择住所要与有仁德的人在一起。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里仁篇1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jeop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