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工作生活国学与传统文化
【印象苏轼】人民的好公仆

【印象苏轼】人民的好公仆

作者: 半日闲者 | 来源:发表于2019-07-02 18:37 被阅读0次

    苏轼为官时三次被贬,在多个地方任职,但无论被贬何处,他始终勤政爱国,关注民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很受当地百姓的爱戴。林语堂在《东坡传》中评价他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用我们新时期为官的标准衡量,苏轼就是人民的好公仆。

    苏轼因在京城与变法派代表王安石政见不和,一再受到排挤。生性耿直的苏轼多次向神宗申请离开京城去外地做官。后神宗终于批准了苏轼的请求,把他调任到杭州任通判,相当于现在的副市长职务。按照宋朝官制三年期满一调任的规定,苏轼在地方前后有八年的时间,先后担任密州、徐州、湖州的知州,相当于现在的地市级市长。他在这八年的时间里,最显著的政绩就是治理徐州段黄河水患。

    苏轼刚到任徐州,当地连下暴雨,引发黄河水患,爆发洪水,马上要冲毁徐州城墙。在这紧要关头,苏轼临危不乱,表现出高超的组织能力。当即组织五千民工日夜加固城墙,接着调集守城的禁军支援,并向百姓表态:我在城在,我绝不会让洪水冲毁徐州城。军民的合力奋战下,在徐州东南方向筑起了一到长九百八十余丈、高一丈、宽两丈的大堤,确保了徐州城的安全。接着他召集水利方面的专家商议,开凿徐州北部的清冷口,将围困徐州的洪水引入黄河古道,从根本上解决威胁。洪水退去后,苏轼立即调集粮食慰问被洪水围困的百姓。在洪水围困徐州的七十多天里,苏轼天天身披蓑衣,脚穿草鞋,拄着木杖坚守在抗洪第一线,累了就打个盹,饿了就啃一块饼子。为了确保徐州的长治久安,彻底解决黄河水患,苏轼向朝廷递交了修建徐州防洪大堤的计划和预算报告,第二年朝廷拨付给徐州两千四百一十万前,准许徐州动用地方财政六百三十四万钱修筑大堤。

    如果说徐州抗洪工作只是苏轼为民工作的一个缩影,那么,哲宗元祐四年,苏轼在杭州市市长期间对西湖的综合治理堪称一次民生和文学的拯救,将苏轼的仁爱之心,为政之才和文学之美完美地统一在一起。

    苏轼到任杭州后,发现西湖淤积严重,水草遮蔽大半个湖面,再这样下去,西湖就会被淤泥填平了。苏轼感叹,西湖是杭州的眼睛,没有了西湖的杭州就如同一个美女没有了双眼,拯救西湖刻不容缓。

    经过多方调研和精心策划,苏轼想出了一个综合治理西湖的好方法,利用西湖清理出的淤泥和杂草在湖西侧筑一道横跨西湖南北的长堤,这样既可以清理湖里的淤泥和杂草,又联通了湖南北两岸,方便百姓通行。同时在修筑的湖堤上修建六座桥和九座亭阁,再种上杨柳,湖里种上芙蓉,这样湖堤两岸杨柳低垂,亭台小桥交错,湖中芙蓉盛开,为西湖又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为了使湖内淤泥不再淤积,水草不再滋生,苏轼作出了一个聪明的决定。将岸边的湖面租给周围的农民种植菱角,这样,一来农民可以及时清理湖面的杂草和淤泥;二来可收取农户的租金,用来维护西湖的整治。但是西湖水面实在太大,如果民户随意种植,很难管理,为此,苏轼在西湖中心位置建造了三座小石塔,石塔之间相望为界,围城一个水域,种植菱角的湖民不得在该水域种植。

    苏轼对西湖的综合治理,不仅造福了当地居民,让西湖更加美丽,当时所筑的西堤和三座石塔如今已成为西湖十景——“苏堤春晓”和“三潭印月”。

    无论是苏轼主动申请到地方为官还是被贬到偏远地区,苏轼每到一处,总是心系百姓,竭尽所能的为百姓谋福祉,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可谓是人民的好公仆。

    举报/反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印象苏轼】人民的好公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jith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