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琐记?就是说文章中记述的都是一些琐事。那什么是琐事呢?就是生活中那些繁杂零碎的小事。那么,鲁迅先生在《琐记》中回忆了哪些“小事”呢?
1.一个女人
鲁迅先生在《琐记》中传神地刻画了一个女人的形象,这个人就是衍太太。她为什么能给鲁迅留下如此深刻的记忆呢?我们看看她的言与行。
她怂恿孩子们冬日里吃冰,还让他们比赛谁吃得多。——居心不良。
她让“我”这个小孩子看淫邪的画,大笑着自以为好玩。——心术不正。
她看孩子们转圈比赛打旋,还帮忙计数。可是等到旁人过来的时候就说:“不听我的话。我叫你不要旋,不要旋……”——伪善虚伪。
她教唆“我”偷盗寡母的首饰,然后传播“我”偷家里东西变卖的流言。——用心险恶。
如果说长妈妈留给鲁迅的记忆是温暖与亲切,那么衍太太留给他的一定的冷酷与厌恶。她丝毫不顾及一个小孩子的尊严,歪曲事实无中生有地散布流言,使得年少的鲁迅“觉得有如掉在冷水里”“觉得真是犯了罪”,于是他不得不背井离乡,到南京求学去。可以说,衍太太是鲁迅少小离家的直接原因。
2.两所学校
即使没有衍太太,鲁迅也是注定要离开家乡的,因为他有一颗追求新知识、探索新思想的不安分的心。
鲁迅幼年时上的是私塾,以学习四书五经为主。当时一些社会进步人士已经开始兴办新式学堂,除了教学汉文之外,还开设外文和数学课。鲁迅对外来的先进文化充满了兴趣,但是绍兴的中西学堂受到了一些旧文人的强烈抵制,而且仅仅学习汉文、数学、英文和法文,也不能满足他的需求,于是他离开家乡,远赴南京求学。
他在南京上的第一所学校是江南水师学堂,这是洋务派创办的学校。这所学校给鲁迅留下了怎样的记忆呢?一是高班学生如螃蟹一般的走姿,和那些作威作福、居位自傲的官老爷们一模一样;二是一根高高的桅杆,爬上去可以远眺,而且有足够完善的安全措施;三是办学堂的人组织和尚给淹死在游泳池里的两个学生造庙、做法事。
在这里求学是什么感觉呢?“总觉得不大合适,可是无法形容出这不合适来。现在是发见了大致相近的字眼了,‘乌烟瘴气’,庶几乎其可也。只得走开。”
就这样,鲁迅来到了南京矿路学堂。这所学校的全称是“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务铁路学堂”,也是洋务派开办的学校。这所学校除了开设传统的汉文课外,还有地质学和矿物学,令鲁迅感到非常新鲜。更新鲜的事情是,他遇到了思想先进的老师,接触到了维新派创办的报纸《时务报》,开始写一些与时事相结合的文章,还读到了《天演论》!
“一口气读下去,‘物竞’‘天择’也出来了,苏格拉第、柏拉图也出来了,斯多噶也出来了。学堂里又设立了一个阅报处,《时务报》不待言,还有《译学汇编》 ,那书面上的张廉卿一流的四个字,就蓝得很可爱。”看得出来,能接触到进化论的思想、能大量接触西方学说,能如饥似渴地阅读《天演论》,对于一心想寻求真理的鲁迅来说,是多么欣喜若狂。
3.决定留洋
为什么要到外国去?因为毕业后不知道何去何从。虽然爬过桅杆,可是做不了水兵;虽然下过矿洞,可是挖不出煤,最终的结果是一无所能。于是鲁迅等人申请留学日/本,去睁眼看世界,去看看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的发展,去日本学习最先进的医学,学习实业救国的本领。总之,正如他在《自题小像》中所言: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