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想法麦大人读书营
再读《人生》:从高加林的选择谈起...

再读《人生》:从高加林的选择谈起...

作者: 半山半水 | 来源:发表于2020-02-20 12:22 被阅读0次

    文/半山

    “娃娃呀,回来劳动这不怕,劳动不下贱!可你把一块金子丢了。”

    再读《人生》,依旧泪目。

    《人生》是路遥的一部中篇小说,1981年底完稿。它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活动为时空背景,讲述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整个故事发展的矛盾是主人公高加林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从中体现了高加林的艰难选择。

    本篇就试从高金林的选择切入,谈自己的感悟与看法。

    一、特定时代下的悲剧,我却说人生无常

    80年代是一个发生巨大变革的年代,具体表现就是城乡的二元对立:先进与落后、富裕与贫穷、文明与愚昧、复杂与纯洁、浪漫与淳朴等等。商品经济、土地改革、高考恢复等一系列的政策推行,都在刺激着人们的神经,改变着人们的思想,主人公高加林就是这样一个所谓新时代的大好青年。

    他虽没能考上大学,但高中毕业,在村镇里教书,比起农民地里干农活,也是一份体面的工作。然而故事却是从他“失业”开始的——他的位子被村书记的儿子给顶掉了。

    在他失意苦闷、对生活失去希望的时候,村里美丽善良的刘巧珍看上了他。巧珍把自己无私纯粹的爱给了他恰好的精神依托,让高加林重新燃起生活在农村土地上的热情。

    “高加林由于巧珍那种令人心醉的爱情,一下子便从灰心丧气的情绪中,重新激发起对生活的热情。爱的暖流漫过了精神上的冻土地带,新的生机便勃发了。”

    此后叔父高玉智的调回,不仅给他带来了如鱼得水的工作岗位,还让他收收获志同道合的黄亚萍的芳心,并有机会从县城跳到更大的城市发展,美好的生活在他面前一时逐渐铺开。

    “他的情绪当然是很兴奋的,因为黄亚萍把他带到了另一个生活的天地。他感到新奇而激动,就像他十四岁那年第一次坐汽车一样。”

    然而,不正当的工作,不纯粹的恋爱注定是虚幻的泡沫。被人举报后,高加林失去了所有,只能再一次灰溜溜地回到土地上。温柔美丽的巧珍在被他拒绝后也结婚了,这一次,再没有人给他心灵依靠。

    “到现在,高加林才感觉到自己像个一无所有的叫花子一般。他感觉到自己孤零零的,前不着村,后不靠店。他不知道自己从什么路上走来,又向什么路上走去......”

    假如没有高明楼,假如没有马占胜,假如不是这样的时代,是不是高加林就会得到自己想要的,大家都会幸福?我不知道,因为故事可以假如,可以预设,而生活里却没有假如。我只知如此这般的高加林的事还在今天这个时代不断发生着。

    高加林在自己的选择中,最终一无所有,与其说这是时代悲剧,倒不如说人生无常。从苦闷失意到得意风光,再到一无所有,这不就是人生的常态吗?而且他的选择大多是被动的,相比之下,司汤达笔下的于连倒是悲剧性的。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要经历多少不曾料到的事,可年轻的他们还可以重头再来,谁说的就不会幸福?又是谁说的人生要以幸福与否来衡量。什么又是幸福呢?

    “我虽然没有妻室儿女,但觉得活着总还是有意思的。我爱过,也痛苦过;我用这两只手劳动过,种过五谷,栽过树,修过路......这些难道也不是活得有意思吗?——拿你们年轻人的词说,叫幸福!”

    时代有局限,但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我们要做的是失意坦然,得意淡然。

    二、欲望不是理想,追求不能好高骛远

    叔本华说:

    “欲望是人的痛苦根源,因为欲望永不能被满足。我们离理想越远,自然就会离欲望越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迷失在理想与欲望之中,将欲望的东西当作理想,这是因为他们有时实在太近,近到只有一线之隔。或者说欲望是感性的,而理想是理性的。”

    高加林在第一次回村时,正是郁郁不得志之时,此时他的理想离他越来越远,而这时候善良单纯的巧珍如天使般出现在他面前。高加林选择和巧珍在一起,与其说是巧珍无私纯情的爱最终打动了高加林,倒不如说是美丽懂事的巧珍触发了高加林内心的萌动,激起了他原始的欲望。

    “他自己实际上不是也渴望和她在一起吗?他在土炕上躺不住了,激情的洪流立刻冲垮了他建立起的理智防堤。眼下他很快把一切都又抛在了一边,只想很快见到她。”

    回县城当上通讯干事,面对黄亚萍的热情表白,他经过反复思量,最终决定抛弃巧珍,和黄亚萍在一起,这种选择看起来是理性的:他为了去更大的城市实现自己更大的抱负。并且在他去省城学习一个月后,更坚定了自己的这种想法。

    可是这毕竟是望梅止渴的幻想,在县城已然干得有声有色,却又想着依靠黄亚萍到更大的城市,这种所谓理性的思考,恐怕是内心更大的欲望在撩拨他的心。

    “一到县城工作以后,他就想将来决不能在这里待一辈子;要远走高飞,到大地方去发展自己的前途......现在,这一切就等他说个‘愿意’就行了。”

    有抱负,有追求是一个男人应有的气质,但要结合实际,依靠自己的努力,脚踏实地,不能好高骛远。

    可以说,高加林选择刘巧珍,而后选择黄亚萍都不是出于纯粹的爱,或者说都是他在被动的接受后,从而来调整自己的情感。这种爱正是弗洛姆所说的:“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是不成熟的,是一种依赖,本质上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前者是情欲,后者是虚荣。

    三、选择没有好坏对错,选择即人生

    高加林最终还是回到了乡下,在人生的路上转了一圈,又回到了教师岗位。他失去了巧珍、亚萍,但他也得到了宝贵的人生经验。

    我在想,如果再让高加林走一遍,他是不是就能事业爱情双丰收?我又在想,如果我是高加林,面对同样的选择,是不是也会转一圈回到原地?

    人生这条路的独特性就在于有去无回和不可预料,这就决定了选择的艰难。我们会犹豫、比较、挣扎,我们都想做出选择后,能有好的结果,这无可厚非。

    只是,选择没有好坏对错,因为不可预料。所谓的好与坏,对与错都是人们事后依照某种约定俗成的规则做出的评价。对于个人而言,我认为只有得与失。而选择即人生,因为有去无回。人生路是条单行道,一个人也只能踏上一条路。

    “哥哥你不成材,丢了良心才回来。”

    高加林丢掉了“金子”,这金子是巧珍,是良心,我觉得更是一种能力。一种诚恳面对自己内心,并不断反思追问的能力。

    “严峻的现实生活能教育人,他使高加林减少了一些狂热,而增强了一些自我反省的力量。”

    时时刻刻保持这种清醒,审慎诚实地面对自我,做任何选择才会更笃定,面对任何结果才会更从容。

    路遥的《人生》是一个并不复杂相对简单的故事,但作品的伟大在于任何时代任何个人,都要面对诸如高加林所要面对的关乎人生选择的命题。

    他与我们共情,我们身上都有他的影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再读《人生》:从高加林的选择谈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jlzf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