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作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荀子《劝学》)(3)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1)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非再至,焉知其若此?(3)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二)用作副词
1.多用在动词前作状语,表反问。可译为"怎”、"怎么” 。
(1)未知生,焉知死(《论语》)(2)割鸡焉用牛刀(《论语》)(3)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论语:先进》)——人还不能服侍,怎么能去服侍鬼神呢?
2.于叠音形容词后面,相当于“然”, 可译为....样子”、...的”。
(1)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不知其几千万落。(《阿房宫赋》)——楼阁盘结交错,曲折回旋,如密集的蜂房,如旋转的水涡,高地耸立着,不知道它有几千万座。
3、前边有“如”、 “若”相应,中间插入词或词组,组成.....焉”、 ....焉”的格式,相当于“一样”、“那样”。
(1)如乐作焉。(《石钟山记》)——好像音乐演奏。
(三)用作代词
1.用在动词后面直接作宾语,表他称,相当于“之”。
(1)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2)犹且从师而问焉。(韩愈《师说》)(3)吴之民方痛心焉。(《五人墓碑记》)——苏州的老百姓正在痛恨他。
2.表远指,相当于“那”、“那里” 。
(1)然力足于至焉。(《游褒禅山记》)——然而力量足够到达那里。
3、疑问代词,一般在疑问句中动词之前,可译为“哪里”。
(1)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孟子滕文公上》)——哪有仁人做了君主,可以安下罗网坑害百姓的做法。
(四)语气词
1. 句末语气词,相当于“了”“啊”“呢”。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苏洵《六国论》)(2)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孟子《齐桓晋文之事》)(3)则牛羊何择焉?(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韩愈《师说》)(2)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1)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苏轼《石钟山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