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一行禅师写的,主要写行禅,也写了关于佛教禅宗关于一些佛法的一些认识,比如关于四识、行、实相、觉知等,写得深入浅出,让人容易理解。
第一,关于四识的运行。四识指意识、根识(眼耳鼻舌身)、藏识(阿赖耶识)、末那识。意识消耗我们大部分能量,我们可以借由在正念的习惯中训练意识,使我们保持在当下,让我们的意识放松,省下因担心过去与预测未来而消耗的能量。藏识像一个博物馆,不仅储藏一切过去的讯息、我们祖先的讯息,以及其他识所接收到的讯息,像种子一样储藏起来,同时藏识也能处理这些讯息。藏识的处理工作并不会耗费太多能量。它能在没有意识参与的情况下运作,支配我们做许多事,受到集体识的影响。末那识深信有一个独立存在的自我,末那识源于藏识。藏识是花园,意识是园丁。当我们处于睡眠无梦、昏迷或深定中时,意识完全停止作用,但藏识却仍然持续着。有时候,根识和藏识会联合运作而不透过意识,比如我们开车走神的时候。“识”是由能知与所知(主体与客体)组成,并建立在“自性”基础上。只有在藏识内,我们才能直达真相,藏识直通自然法尔,通过其它识经常会出错。
第二,关于“行”的理解。行是指因缘和合时所显现的事物。使用“行”字提醒我们,并无独立存在的实体,只是因为有许许多多的因缘和合,才让事物得以显现。我们可以训练自己将一切事物都视为“行”,知道诸行无常。存在识中的行,称为“心行”。
第三,关于相即的理解。本质是此蕴含在彼之内,当你看见另一部分,便看见了这个部分。
第四, 关于世界的实相。波浪与海水的故事最有利于理解。波浪有生有灭,有高有低,但它的本质是海水。海水代表本体世界,不生不灭、不去不来的世界。波浪的升起并不是其诞生,波浪瓦解时也并没有死,并没有任何东西丧失。比如云和雨的故事,云并没有消失,有可能变成了雨。
第五,关于觉知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遍计所执”,觉知到的是大多数人所认为的世间特性,比如看到一朵花只看到一个独存的实体;第二个层次是“依他起性”,觉知道每个事物都并非独存的个体,能从相依与相即的角度看一切事物。比如看儿子,你看见了父亲、母亲和祖先,看自己为“相续”。你可以看到面包里的阳光与云,面包是整个宇宙的代表。所有东西皆包含其它一切事物。一天中,无论走路、吃饭或盥洗,都可以训练自己如实看待事物。第三个层次是“圆成实性”。觉知到实相的真实本质——非有非无、不生不灭、不去不来、不一不异。就像看见小火焰,看见相册中的小男孩。
关于五种特别的心行——欲、胜解、定、念、慧。欲是想去做某事,胜解是确信,没有疑惑,定是集中所有的注意力,念是觉知你正在进行的事,慧是真谛。这五种心行是我们在认识过程中需要注意的。
(2020年11月28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