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青年人的十二封信》——《谈读书》有感
先生开始就提到了读书的重要性。
"一种正常的嗜好,一种闲暇时可以寄托心神的东西,会让人在面对引诱时比一般人多出一份定力。而这种兴趣要从小培养,因为凡人都越老越麻木"。
这点说来我真的是感同身受,愈长大愈发觉自己喜欢的东西越来越少,不喜欢和讨厌的东西越来越多。孩提时的我们转着一双圆碌碌的眼睛对世界的一切都是那样好奇,那样兴味淋漓,而就像先生所说我们长大一岁,感受兴味的敏锐度就迟钝一分,所以很多习惯要提早养成,或者说要尽早地去寻找属于自己与世界连接的窗口。在先生那个时代没有那么多的途径,但我们生活的时代最不缺的好像就是这种丰富自己生活的途径,不一定非要是读书,你可以是看电影可以是看纪录片可以是摄影也同样可以是别的,可一定要有一个闲暇时刻可以寄托心神的东西,让我们在面对这个纷杂世界时多一份坦然。
接下来先生又就怎么挑选书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一如先生所说"书是读不尽的,就是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没有一读的价值"。尤其是现在这个畅销书横行的时代,太多缺少所谓"硬核"的鸡汤文,我虽然没有做到所谓遍览畅销排行榜,没有什么资格大谈特谈这个问题,但不可否认现在很多畅销书或一些所谓10万+的推文甚者可以讲到某些ap都是迎合一时社会心理和人性的产物,实在毫无价值可言。虽然万物存在都有它的价值所在,但这样的现实无疑是折射出现代人精神上的空虚,即使我自己也没什么所谓资格去说别人但就事论事,现在的情况好像就是这个样子。
那什么样的书值得一读呢?先生也在这里给出了自己的见解,那些经过时间洗礼沉淀淘汰而巍然独存的书值得我们读上一遍两遍甚至无数遍,这些书才能撼动心灵,激动思考。就像卡夫卡说的"所谓书必须是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如果一本书读起来只是一时爽快,不能带来任何思考哪和现在网上泛滥的爽文又有什么区别呢?
紧接着先生又就现在各个平台给出的所谓必读书单讲了一下自己的意见,先生的话让我想到了儒家的因材施教,就像先生所说"各人天赋,兴趣,环境,职业不同怎能用类似万应灵丹似的一些书,供天下无量数青年读之都能感受同样趣味发生同样效力呢?"就这个问题我同样联想到奇葩辩手邱晨在恐婚那期里说起的观点,每个人生而不同,社会却偏偏要用一套标准和规则去要求我们,当这套所谓的规则本身还存在问题时,它不给出解决办法还一味的让我们遵循规则,我只能说我不改!当然这个观点和先生给出的读书意见并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但我觉得这同样反映了一个社会现状,就是有些不可名状的东西在企图用一套规则去要求所有的人,并希望我们都能臣服,这种不可名状可能是我们的父母我们媒体舆论甚至于是我们自己。。。
当然这些只是鄙人的拙见,一如先生在论英国图书馆流行书时说到的中国青年的现状,"中国学生大多少年老成,在中学时代就欢喜像煞有介事地谈一点学理。不仅仅喜欢谈文学,还要研究社会问题,甚至哲学问题。"这里先生也说到这是我们共同的问题,这无疑是我需要自省的地方,就像书友所说少年老成多是胸中半点墨,却好为人师。就这个问题我和一位书友的想法不谋而合,"中国青年热衷于讨论政治的特性可不是有如欧美人所述那样被洗脑的结果,而是从特有的文化土壤中培育出来的自然天性。"我觉得这应该就是先生所说的自然倾向吧。
最后先生还是没能给出所谓读何书问题的答案,只就一点说了读什么别人只能给介绍,抉择还是要看自己,就像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时,无论我们听取了多少所谓前辈的意见最后的抉择权还在我们自己手上。虽然先生没能就选什么书给出意见,但在读书方法还是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第一点:值得读的书至少要读两遍,第一遍略读,着眼书的大意和特色,第二遍要细读带有自己的思考与批判去衡量书;第二点是关于笔记纲要与精彩之处及其自己的意见,在这点上我不能再同意了,记笔记不仅帮助记忆,还激发思考,我觉得这才是读书内化最重要的地方。
最后的最后先生就说我们始终要找出自己的方法而非别人给出方单,我们"依法炮制",其实这不单单是读书,人生上很多事亦是如此,而现在的我们多的是惰性,我们渴望一劳永逸,我们渴望用最短的努力换来最大的效益,却忘记了很多时候上天是公平的。
文章结尾谈点我自己对于读书的看法,其实阅读真的不能改变什么。不能改变你的工作,不能改变你住的房子,不能改变你开的车,也不能改变你的阶层。阅读是近乎无用的奢侈爱好。可是如果一个人不阅读,真的会慢慢被这个世俗世界吞噬。阅读让你能保持与俗世的疏离。这样的疏离能让你慢慢看清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去读,然后去想。不能改变什么。只会改变一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