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听了一节武汉育才小学校长关蓓的《爱数学还是怕数学》的专题讲座,讲座同时面对教育工作者(教育管理者和普通教师)、家长、社会公众、小朋友。3个小时的课既要面对需求方又要面对供给方,还要面对大众评价,角色要不停转换,满满一屋子人,并不是很单纯的环境,可想而知,讲座难度相当大。
偷师学教:勤能补拙 2019-5-26我之前一直也没搞清楚,数学关键要学什么?对将来的用处在哪里?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小学数学的关键是什么?后来问一位数学教研员,他告诉我“学数学关键是要学思维方式。”
偷师学教:勤能补拙 2019-5-26思维方式:
在昨天的讲座里,关校长就提到五年级下学期的一道题:
偷师学教:勤能补拙 2019-5-26如果在若干年前,特别是在我小学的时候(我总会把自己放在“当年”那个情境里来回想、对比),当时面对这道题,我肯定是“麻了爪子”,无从下手。
在此对学生的训练就关乎到思维、格局、眼界、见地。人和人之间关键性的5%差别之一,就是结果导向的思维方式,也就是顺向思维,强调的是从现有的条件出发,条件有多少,就做多少,也就是说,条件决定结果。 这道题老师惯用的是“条件导向”,结果——找到一瓶缺3颗药的瓶子;条件有2个——平均分3份、保证2份相同且与另一份只差1。
逆推思维强调的是首先要确定好目标,然后从目标出发,反向推演。而如果这样,我们就要举一反三,不断推倒重来。今天的讲座让我有个思考,这道“钙片题”其实不全是数学题,因为它不涉及过多的计算、公式,它确切的说是一道综合题,不是“想考学生”而是要有“经验”。所谓经验就涉及到频率、练习、观察、思考。先观察、思考,再动手、试错。
偷师学教:勤能补拙 2019-5-26还有一点感触:语数外科的主线学习,是知识框架;地历自等的学科学习,是辅助知识,在主线上开花散枝,辅助的作用是加深练习及联想记忆。所以,我们的教学就得相辅相成,衔接紧凑,跨学科教研、跨思维联系。
例:上周在一所小学做调研,和学生座谈时,学生告诉我他们的英语老师在做英语教学,讲《汉堡包hamburger》时,带来毯子等工具,让学生扮演不同食物,往“面包(毯子)里裹,学生既了解了食物的组成、制作方法,也知道了各种生活里的食物及其联系。这位老师让我明白了,教学除了关注结果,更应该关注的是学习的过程。
最后“滴多”一句——“勤能补拙”!again and again!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