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听课笔记

听课笔记

作者: 欧阳木木 | 来源:发表于2022-10-22 08:29 被阅读0次

    65.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

    主讲:姜鹏

          汉武帝之后,霍光辅佐汉昭帝执政,但汉昭帝二十三岁就去世了,没有留下子嗣。霍光和大臣们商议、推选一位皇位继承人,几番讨论后,最终选择了昌邑王。昌邑王名叫刘贺,是汉武帝的亲孙子,他的爹就是汉武帝的第五个儿子刘髆。也是汉昭帝的侄子,从身份、辈分的角度考虑,选择昌邑王继承皇位是非常合适的。

          刘贺虚龄五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从小缺乏严教。又是个小王爷,很少有人能硬管着他,所以他有骄纵贪玩的毛病,但整体上来看,还不能算是坏人。

          汉昭帝去世以后,霍光和大臣们商量定了,朝廷的公文就到了昌邑国,要昌邑王刘贺进京参加汉昭帝的葬礼。这份文件事实上是暗示让昌邑王进京继承皇位。继承皇位是非常重大、非常严肃的事。对于一个有责任意识的人来说,接到朝廷的征书之后应该先掂量掂量,前前后后谨慎思考一番。

          刘贺拿到这份文件是在一个夜里,结果他一看完就马上吩咐手下准备,天一亮就上路了,直奔京城。这里固然有年轻人“说走就走”的洒脱,但也体现出少年人有欠沉稳、虑事不周的轻率,他连最起码的谦让都没向中央政府表示。

          刘贺有一个非常忠心,又非常正直的手下,名叫王吉。他把刘贺的轻率躁进看在眼里,怕刘贺这性格到了长安之后会惹出祸端,于是就提醒他说:大将军霍光在长安政局中是有着绝对的权威地位。自从汉武帝去世以后,中央政权几乎就掌握在霍光手里。你作为朝廷的新主,到达长安后,应该如何面对霍光这个人?这的确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所以他向刘贺提出建议两点,第一,对霍光要感恩。因为立刘贺为帝的决议,是在霍光的主持下作出的,霍光对刘贺有功、有恩。第二,霍光执掌中央政权十余年,根基很深,而且执政效果也不错,在百姓和官员当中都有口碑。刘贺新入驻长安,肯定两眼一抹黑,在这种情况下,王吉希望刘贺在各类大小事务上充分尊重霍光的意见,把政务交由霍光继续处理就可以了,不要另生事端。王吉在路上的这番劝告非常重要,可以说是深刻认识到了长安政坛的复杂性和刘贺此去所面临的挑战性,未雨绸缪,提前告诫。

          刘贺到长安以后,经过一定的仪式,被立为皇帝。此后,刘贺不仅没有遵从王吉的告诫,反而有很多举措,把自己从昌邑国带来的属下,全都征调到中央政府,破格提拔,升他们的官,开始在人事上有所作为。

          但是,昌邑王和一般由太子登基的新皇帝大不相同,他是长安政坛的外来户,在中央政府里面毫无根基。所以,刘贺频繁、超越常规的人事调动,必然和以霍光为首的长安旧官僚集团形成矛盾冲突,很快就引起人心和政局的不稳定。

        《资治通鉴》在讲述这段历史的时候非常有技巧,当刘贺这样做了之后,前后交代了三个人的反应。

          第一个出场的是昌邑王阵营内部的人物龚遂。他认为正是聚集在刘贺周边的这批昌邑旧臣破坏了长安政坛的和谐,若不把这些人从长安政坛当中驱逐出去的话,恐怕会惹来很大的麻烦。另一方面,龚遂希望刘贺重新启用长安政坛中的老人,以及旧家子弟。但这番建议刘贺没有听。

          在龚遂之后,《资治通鉴》笔锋一转,转到了对立阵营,以太仆丞张敞的发言为代表,来反映长安旧官僚体系对刘贺所作所为的看法。张敞给刘贺上了一道奏章,来提醒刘贺两个问题。首先,还是敲打提醒刘贺,他的皇位是怎么来的,是长安政坛中的这些元老大臣们拥立他,才可能使他登上皇位。其次,张敞指出,刘贺即位之后首先想到的居然不是褒奖那些拥立他的国辅大臣,而是先迁升他在昌邑国时候的小跟班们,这是刘贺最大的过错。

          最后《资治通鉴》终于写到了另一位主角霍光。霍光一出场,表情就两个字:“忧懑”,满脸不高兴。询问了心腹田延年,该怎么办。田延年说大将军你才是国家的栋梁,如果觉得刘贺不适合在皇位上,那就禀报太后(太后的外公就是霍光),废了他另外再立一个。霍光和二三心腹商量定之后,觉得应该听从田延年的建议。不久后,在刘贺正式继位之后的第二十八天,霍光召集所有在京重要官员到平时议政的大殿上集会。在大殿之上,他突然公开指斥皇帝昏乱,宣称皇帝的行为已经威胁到了社稷安危。 在得到满朝大臣的支持之后,霍光把皇太后请出来,要走废黜皇帝的程序。所有人到位之后,霍光指定一位官员来宣读群臣联名向皇太后弹劾刘贺的奏章。奏章的主要内容在于揭露昌邑王荒淫、腐败的生活,给昌邑王定下总的罪名是大不孝。霍光他们在奏章当中举了一个极端的例子,说刘贺在服丧期间居然和汉昭帝遗留下来的一个宫人发生淫乱关系。

          奏章最后的结论,这是一个连基本孝道都无法恪守、基本行为规范都缺乏的人,怎么适合做皇帝呢?《孝经》里孔子说:“五辟之属,莫大不孝”,所有的罪行,不孝是最大的罪行。所以奏章建议皇太后,废黜这个皇帝。皇太后最后只说了一个字:“可!”刘贺就这样被从皇位上赶了下了,毫无反抗之力。

          整个废黜过程中,刘贺的表现很反常,没有任何冒失的举动,而是安安静静地把弹劾他的奏章听完,对其中所举证的罪名,也不做任何辩护。只在所有程序完成、自己被剥夺皇帝身份之后,讲了一句话:“闻‘天子有争臣七人,虽亡道不失天下。’”意思是一个天子如果手下有七位敢于谏诤的大臣,那么即便很无道,也不至于失去天下。这句话有两个厉害的地方。

          首先,刘贺的意思是,即便我把所有的错都认下来,那看样子我平时做的事情你们一直都很清楚啊,那么当时你们为什么不来规谏我、帮助我改正?尤其是霍光,身为首席辅政大臣尽到平时督导、教育的责任了吗?

          还有第二个厉害的地方。以霍光为首的大臣们给刘贺安的罪名是不孝,而且引了《孝经》里孔子的话作为依据,“五辟之属,莫大不孝”。而刘贺说的这句话,“天子有争臣七人,虽亡道不失天下”,恰恰也是《孝经》所载孔子的原话。这叫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别光顾着指责我违背《孝经》,你们也没好到哪儿去。

          我们看到的史书,一般都是站在霍光的立场上,批评刘贺荒淫无道,但刘贺在这个场合的表现却令人瞠目结舌。面对如此盛大的场面,而且一看就知道是所有人都合计好了一块整他,他居然气定神闲,用这么一句话四两拨千斤,政治上失败,道理上不败。引经据典张口就来,而且非常恰当,完全不像一个只知贪玩不爱学习的纨绔子弟。刘贺被废以后,大臣们一起把他送出宫门,临别之际,刘贺只是向大臣们作揖拜谢,承认自己愚蠢,没把事情做好。刘贺的表现,让人感觉分寸拿捏的很好,而且很有风度。这就令人对之前史书所塑造的那个轻佻、荒诞的刘贺形象起疑心,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考量刘贺这个人物。

          刘贺比较年轻,容易犯急躁冒进的错误,这从之前王吉对他的规劝中我们就能看出端倪。有机会当上皇帝了,就想掌控一切,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把握好节奏,没有选对策略,没有处理好跟老臣之间的关系,这些恐怕都是事实。至于说刘贺生活作风上是不是有问题,很多事情是不是的确不够规矩,这种可能性应该也是存在的,否则不会被霍光他们抓住这么多把柄。但政治人物不能简单地用道德来评判,这些生活上不检点的行为,不会成为霍光他们冒那么大风险去废黜一个皇帝的理由。

          这次废帝事件,本质上应该还是权力斗争。史书记载往往会偏向于胜利者一方,加重对刘贺放荡不羁形象的渲染,既可以证明霍光废他是合理的,又可以掩盖权力斗争的争相。这样一处理,霍光的行为就变得很正义了。

          我们总结一下,霍光执掌中央政权十几年,功劳很大,势力也很大。刘贺作为新即位的天子,有自己的施政主张,有自己的人事考虑,因此和霍光发生冲突,应该是整个事件的核心问题。

          昌邑王被废之后,霍光和旧官僚集团又立了一个年轻的皇帝,就是后来的汉宣帝。汉宣帝也有自己的施政主张,也难免对霍光专权有不满的地方,但汉宣帝处理这个矛盾的方法就比昌邑王高明,最终汉宣帝成为西汉的中兴之君。关于汉宣帝是如何非常有技巧地处理和霍光之间关系的,我们下一讲再来分享。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听课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jpvz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