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主题:核心素养、技术批判与课程改革
论坛背景
本世纪之初开始的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把学生从“应试教育”的渊薮中解放出来,捍卫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尊严和学习权利;2017年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和2022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都明确倡导核心素养教育,积极推动“让学生创造着长大,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全球范围内,核心素养教育更是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共识。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以推进中国教育创新为己任,积极参与核心素养教育的国际对话与实践推动,在2018年组织国内外专家和实践工作者联合研制并发布了《5C核心素养报告》,将文化理解与传承创造性置入人的5大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国内外教育界引起广泛影响。
2020年迄始的全球新冠疫情对人类生活和世界格局,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也毫无疑问对教育带来更多挑战与不确定性。这场遍及全球的新冠疫情大大促进了线上教学的应用,信息技术与教育史无前例地融合在一起。世界著名课程专家派纳(Pinar)教授警示我们,科技模糊了信息与知识的边界,可能使教育遗忘了真正应该关心的问题。课程要通过“激活历史、体验当下”等积极变革, 以应对科技带来的冲击,为学生创造一个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的空间,避免教师沦为“教师机器人”。科技与教育的融合因此成为课程改革的不可回避的影响因素。
本次论坛将聚焦走向未来的课程改革,围绕核心素养、技术批判等重要话题,邀请国际著名课程专家派纳教授、我国著名课程专家张华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刘坚教授以及来自教研一线的深圳光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陈雨亭博士等中外著名教育专家学者共同研讨,共同反思描绘反思中国课程改革的脉络、当下和未来。
报告题目
张齐华:《素养本位课程改革的方向与突破》
摘要:如果说2001年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目的在于把学生从“应试教育”的渊薮中解放出来,捍卫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尊严和学习权利;那么,2022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和2017年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则是“让学生创造着长大,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是在教育价值观变革的基础上进一步走向教育知识观变革:让一切学科知识都变成学生探究和使用的对象,让一切知识技能都成为发展核心素养的手段,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经历知识的诞生和使用过程,让探究与创造成为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让每一个学生创造着长大。素养本位课程改革的主要突破可概括为五个方面:1.基于未来教育观的课程理念;2.基于核心素养观的课程目标;3.基于理解性教学观的课程内容;4.基于跨学科学习观的课程组织;5.基于表现性评价观的课程评价。为使素养本位课程改革健康发展,必须矢志不渝坚持两个根本方向:一是走向教育“新启蒙”,实现东方教育民主,让每一个学生获得学习自由和权利,让每一个教师获得专业尊严;二是走向教育“新文艺复兴”,彻底超越技术理性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彻底摆脱“一半是肉体、一半是金属”的异化人格,恢复人性尊严与光辉,让教育走向新人文主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