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曰:“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文中的“正业”,即规定时间内的教学,相当于今天的课堂教学;“居学”即在课外进行的学习。“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其大意是按时进行正课教学,正课之外进行课外学习活动,“正业”与“居学”二者缺一不可,二者统一为学生学习的整体。
诗、礼、乐是“正业”,但“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就是说,如果课外不练习“操缦”(吹拉弹唱等技能),就不能牢固掌握“乐”;如果课外不练习“博依”(诗文之比兴、节律等),就不能牢固掌握“诗”;如果课外不练习“杂服”(待人接物之礼节),就不能牢固掌握“礼”。这里,鲜明地表达了“退息必有居学”以“安其学”(牢固掌握其所学)的思想。而“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是规律性的总结:课外不进行相应的行为、技能的反复练习,学生就不愿意学习。这里把“操缦”、“博依”、“杂服”通称为“艺”,可见注重的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学习。
《学记》进一步论述:大凡学有造诣的人,就是这样“藏”、“修”(正业)与“息”、“游”(居学)相辅相成的结果。正业的学习,要藏于心、俢于身;退而私居,要休息、要做游艺的实践活动。
如果不强调“正业”学习、课内学习、书本学习,学校教育就会失去自身的特性,也会失去它特有的价值与意义。但是,对课内学习、书本学习的过度重视,以致忽视学生课外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也会导致学校教育背离它的培养目标与存在价值。
正如教育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教育寓于生活之中,教育并非仅在课堂中进行,在课堂之外,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有教育的存在。教育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二者不可分离,教育从生活中的细节而来,生活中人的一言一行都有教育的含义在其中。
爱因斯坦说过,“人的差异在业余”。同样,学生学力的差异,也多在课外形成。课堂,只是学生全部学习生活的一部分,课堂只能解决部分问题。课堂教学考虑的是“共同基础”、“基本要求”,发展个性,则在于学生课外个人学习天地。学生有了课外的学习,有可延伸学习的天地,有可能形成自觉的学习。
教师或教科书向学生展示的知识世界具有严格的公共性、确定性和简约性,这与以多样性、灵活性和复杂性为重要特征的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大相径庭,学生在学校所习得的知识无法用之解释复杂的世界和解决复杂世界中的问题。
教师和家长要引导学生学会利用“课外”开始属于自己的学习。如果有半天或整天空闲的时间,我是不是可以去远足,或是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会不会去博物馆或者去看画展?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它还有更丰富的意义与价值。人不是学习的工具,而学习是成为人的工具。能想到为自己做些什么,在做中学些什么,作为学生,他的学习才是完整的。这种完整的学习有可能决定未来的人生格局和生活格调。
但是,现在的很多学生是没有“课外”的,在学校上完课,回家要完成家庭作业,还得赶着上辅导班。
“居学”、“息游”,我如之何?(19.01.21《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