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SCI写作SCI写作指南
我与“SCI派”谈谈心

我与“SCI派”谈谈心

作者: 医科研 | 来源:发表于2019-01-05 10:53 被阅读4次

经历过无数次的纠结,迷茫,犹豫,怀疑,早有写一篇严肃贴之意。读了上一篇丁香医学生推送的“临床or科研,到底哪个更重要”,内心有无数个想法喷薄而出,想在宇宙中心呼唤爱了。我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SC在当下的中国医学界大行其道,我们每当提起医学生,想起的都是“科研”,都是SCI.

我常常看到或听到

SCI派这样的观点:

当医生都是要两条腿走路的,临床能力的提高任何时候都不晚,只要给时间给机会,临床能力都能上去,但是科研能力的提高只能靠硕士,博士阶段这几年,博士期间取得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今后的科研水平。
当医生是一辈子的事情,不要多考虑规培之类的短期政策,应该考虑最终达到的高度
四证合一的专硕将来培养的都是医匠,专硕根本不是什么研究生,科研型硕士踏踏实实做科研才是真正的研究生。
临床都很简单,很快就学得会。
看到这样的推送,我的内心是不安的,我担心这样的观点会误导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因为在他们想象中,科研是如此的高大上,是诺贝尔奖,是发现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法,后来却发现原来我只是养了几株细胞,研究几个分子,发表了几篇可有可无的论文。

在上期推送的作者问的是:作为医学生,你想过自己的科研道路该如何规划吗?

我首先想问的不是如何规划自己的科研道路,作为医学生,你想过自己成为一名优秀医生的道路如何规划吗?

想必成为优秀的临床医生必定是我们一直以来坚持的梦想,我个人对优秀医生的认知即首先是医术,在临床上具备独挡一面的能力。再者,是能发现临床问题,具备运用科研思维去尝试解决某些问题,促进医学进步的能力。

美国医生培养

说到优秀的医生,就不得不提及美国医生了。我们来看美国医生的培养体制:首先是已获得本科学位的本科生,通过MACT考试,申请进入医学院学习4年,课程设置也类似2年基础医学,2年临床医学,期间完成执业医师资格的两个阶段考试,即可获M.D. (Doctor of Medicine),即医学博士。而后Match进入4年住院医师培训阶段(residency),2-5年专科医师培训阶段(fellowship),都属于毕业后教育,请注意这些培训都是实实在在的临床训练。当然,美国也有常说的既是临床医生又做科研的医生,但是,他们需要额外的3-5年时间去获取Ph.D.(Doctor of Philosophy),当然有些人会选择穿插在M.D.阶段的2年基础医学后,完成Ph.D.工作,然后继续完成M.D.学业。

对比中美医生培养体系与SCI派的观点,我想问SCI派:疑问一:如果临床真的是如此简单,美国医生为何需要如此严苛的培训体系,让一名医学博士花费6-9年的时间去完成住培,专培?

通过与美国医生培养体系我们会发现,那么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将Ph.D.当成医学博士,当今我国的医学教育体制改革,推进的住培,专培制度,正是在努力尝试规范医生培养体系,培养出规范合格的医生。

有人说科研型硕士做科研才是真正的硕士?

实际上硕士研究生其实就是毕业后教育,因为当医生并不需要硕士学位,需要的是M.D.加规范的毕业后教育,而专业型硕士就属于毕业后教育。

有人说科研只有这几年有机会,当医生是一辈子的事,什么时候都不晚,而专硕就是医匠。

实际上,在我国专业型硕士在任何时候进入科研都可行,可以选择科研型博士Ph.D.,也可以临床型博士毕业后,花3-5时间去做科研。专硕的同学都是培养医匠这样的结论实在下得过于草率了。

有人说规培就是在打杂,医学生沦为免费劳动力,应该废除,甚至还有些阴谋论者说是国家缺钱,想通过推行规培制度多剥削几年医学生?

当然这些言论显然是很不成熟啦,我当然知道我国当下的规培,专培制度还又很多问题,还很不完善。但是它毕竟是向前推进了,毕竟是已有的进步啊!我们身为这个国家,时代的一份子,就必须面对我们真实的处境,尽一切自己所能做的让自己接近自己的预想,甚至尝试去促进环境的改变,而不是当一个键盘侠一味的抱怨国家的制度,我们的环境有多么糟糕,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任何一个新物种,新制度在一开始总是显得不尽如人意,但是能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渐改进,完善,无疑对中国现代医学的发展是一大幸事。

有人说选择读临床型的硕士是急功近利的表现,科研型踏踏实实,依靠科研优势能够在职称晋升上走得更快,成长为常说的临床科研两条腿走路的大牛医生。

我倒是认为持这样的想法才是真正急功近利的表现。我当然知道当下SCI大行其道的大背景下,狂发论文,有助于基金申请,职称晋升。但我们如果将所谓科研凌驾于临床之上,实则是为了迎合当下的制度体系的本末倒置,我始终认为优秀的临床医生首先必须是临床专家,其次才是具备应用科研思维尝试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我们不得不承认大多数医生们做的科研与基础医学专家研究没有区别,他们绞尽脑汁的挖掘那些本该由基础医学科学家完成的工作,搞绝各种基础课题,而后以各种SCI论文的形式体现,也就是SCI派常说的科研水平。

最后总结一下,私以为无论选择科研型与临床型都只是途径,无非是临床在前还是科研在前的问题,要达到成为优秀的临床医生的目的,两者都是必须的,都需要经过两个训练的阶段,科研型硕博毕业当然应该去接受规范化的临床训练,否则何以成为医生啊?专业型的的硕博同样应该意识到科研的重要性,只是完成了临床训练阶段,如果想成为预想中优秀的临床医生同样有机会提升自己,可以选择攻读Ph.D.,或者是申请博后的工作。至于究竟该怎样选择,应该结合自己的定位,对未来的期待,但是请你相信,两条途径都是可行的。

医生–科学家的定位

对于临床医生的定位,我从来就不认为他们应该是精通各种科研方法的顶尖科学家,临床医生最大的特点是兼有临床与科研的背景,是临床问题的直接观察者,能够从科研的角度去思考临床问题,具备与专职科学家沟通的能力,就是优秀的医生,推动医学发展的人。那些所谓精通临床又精通科研的要求,实际上已经违背了现代社会的基本原则,分工协作产生效能。医生科学家只是扮演了真实的临床问题与基础科研的纽带,他们在基础科研的专业程度上当然不能与专业的基础科学家相提并论。

令我感到惋惜的是,在关于临床与科研的争论中,我看到更多的是青年们对于医院晋升要求为多少基金,多少论文,从这样的角度去考虑我们应该选择科研型还是临床型,最终为了适应或许本就畸形的体制而选择科研型学位。我并不是说选择科研型不好,而是如果我们这个个国家的青年明明知道当下的制度,体系存在问题,不是思考如何去改变环境,反而积极的被环境改变,中国的医学事业如何能开始改变?医学生,肩负着中国医学事业的未来,希望SCI不会让我们跑偏。

个人愚见,欢迎理性探讨。

参考文献:张新平. 中外高等医学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比较研究[D]. 第三军医大学, 2014.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与“SCI派”谈谈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jrr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