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亲子教育亲子教育生活
细思极恐的暗黑童话,24分钟让人脊背发凉

细思极恐的暗黑童话,24分钟让人脊背发凉

作者: ahaschool第二课堂 | 来源:发表于2019-04-18 18:40 被阅读4次

周末,带孩子在商场里玩,看到一个妈妈在角落里训自己的孩子:

“你怎么回事啊!就一个小时也坐不住!”

“妈妈花这么多钱把你送过来,容易吗?”

“妈妈小时候是没条件学画画、学唱歌,什么也不会!现在有条件了,你还不好好学……”

听了几句,我就明白了!这是一个用心良苦的妈妈,和“令人失望”的孩子之间的故事!

只要为人父母,多多少少都会感受到这样的心理落差。

你辛辛苦苦为孩子安排好一切,可孩子就是“不领情”,要么跟不上节奏,要么你说东、他偏往西!

有人说,“养孩子,就是一个不断承认自己失败的过程!

难道孩子生来就是跟父母作对的?

最近,看了一部“少儿不宜”,却在豆瓣拥有8.1高分的短片,看过之后,心里说不出的难受……

这部短片叫《驯兔记》,故事的主人公,就是陪伴80后、90后长大的童话《皮皮鲁和鲁西西的故事》中,那个调皮有个性的男孩——皮皮鲁!

皮皮鲁上小学了,可是他发现,上学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

课堂上,所有的同学都被要求用“标准坐姿”、一动不动的听讲,这可难坏了好动的皮皮鲁。整堂课,他都“如坐针毡”!

到了回答问题的环节,思想活络的皮皮鲁更显得格格不入!

老师问:“如果皮球掉进一个深坑里,应该怎么把它弄出来?”

有同学回答:“用网子捞!”老师让他“再想想”;一个乖巧的女生回答:“往坑里倒水,让皮球浮起来!”老师喜笑颜开,表扬她是“优等生”!

而皮皮鲁却不认同这样的“标准”答案,他问老师:“坑有多深?”

“安全起见,还是让爸爸再买一个好了!”

结果,认真思考的皮皮鲁不仅没得到老师的表扬,还被认为是“胡搅蛮缠”!

因为在学校,“标准答案”才是绝对正确,不容置疑的!

看到老师生气了,“优等生”立刻站起来指责皮皮鲁:“老师多辛苦啊!我们应该做个好孩子,不跟老师顶嘴!”

没想到的是,说完这句话,“优等生”长出了两只奇怪的兔耳朵!

在同学们恐惧的目光中,老师揭开了一个惊天秘密!

原来在这所学校,所有的“优等生”,都会变成兔子!

而学校的终极目标,就是把每个孩子都变成兔子!

变成兔子,才是作为学生的荣耀、作为老师的骄傲!

有了“优等生”做榜样,班里的同学都争先恐后地为了变成兔子而努力!

很快,学校就有了3个“全兔班”。

可一直特立独行的皮皮鲁,却拖了班里的后腿,成了班级的“罪人”;他不仅被老师重点“关照”,还成了同学排挤、指责的对象……

最后,老师不得不向家长施压,希望家长能够加紧督促孩子变成兔子!

为了让孩子尽快符合学校的标准,皮皮鲁的爸爸妈妈无所不用其极:

把家里的伙食全部改成胡萝卜、家里的玩具也变成了兔玩偶,甚至还把整个房间刷成红色,就为了让他快点生出红眼珠……

可这些,都不管用!因为皮皮鲁从来“不在乎别人说他什么”!

无奈之下,爸爸妈妈只好合伙骗他喝下了能让耳朵长长的药水……

故事的最后,“备受煎熬”的皮皮鲁放弃了挣扎,他选择自己带上了兔子头套,假装已经变成了兔子。

“全兔班”梦想成真,老师终于喜笑颜开!

真假,又有什么关系呢?委屈,又有谁会在乎呢?

反正大人在意的,只是你是否符合标准,是否迎合期望!

于是在象征荣耀的大合照中,我们依然能看到讽刺的一幕:变成“兔子” 的皮皮鲁,依然是最与众不同的那一个……

故事虽然荒诞,可类似的情节却在现实生活中频频上演:

多少家长,会为辅导作业成为“吼爸吼妈”?

多少家长,会为孩子“辜负”期望怒不可遏?

教育,就是驯化吗?

虽然我们心里不愿承认,但谁不想孩子成为“优等生”?

短片爆红后,原著作者,“童话大王”郑渊洁坦言:

“这部童话,其实是拍给成年人看的!

我们身边总不乏一群人,一生都在追寻“标准答案”:小时候苦苦追求成绩优异,长大了又苦苦追求“出人头地”!

可“标准答案”,就一定正确吗?

郑渊洁自己,就是一部教育的“黑色幽默”!

郑渊洁曾爆料,自己小时候是“焉儿坏”的类型,抓住一切机会,让自己变得和别人不一样!

老师布置作文,写“我的梦想”:其他同学都写,长大了想当科学家、艺术家、警察、医生;郑渊洁却独树一帜,写了一篇《我要当淘粪工人》!

老师让写《早起的鸟儿有虫子吃》,他非要改成《早起的虫儿被鸟吃》。

不听话,偏科,还捣蛋,郑渊洁绝对是学校头疼的“问题学生”;

可特立独行的思想,却被郑渊洁在写作中发挥的淋漓尽致,最后成了家喻户晓的“童话大王”!

(郑渊洁陪儿子读书)

当了父亲以后,郑渊洁依然延续着这份“不正经”!

他不仅对儿子成绩要求很低,还在儿子“调皮捣蛋”时,处处袒护儿子;

儿子与学校“格格不入”,他不仅不“管教”,还索性给儿子退了学,在家里教!

虽然一直在用行动“挖苦”应试教育,但郑渊洁对教育的感悟,却值得我们深思:

“一个好的教育者,应该用50种教育方式去教育一个孩子,而不是用一种教育方式去教育50个孩子。

如果有人告诉你,“这世上有一所学校,专门为了打造完美孩子而存在”,“不管多顽劣的孩子,到了这所学校,都能变成“品学兼优” 的好学生”,你会送孩子去吗?

影片《重生校园》中,“熊孩子”阿希,就被父母送进了这样的学校!

本来,他以为迎接他的,会是非常残酷的管教;可一次意外,阿希撞破了学校的秘密!

原来,学校根本没有把“差生”变成好学生,而是采用克隆技术,复制一个“全新的”孩子交给父母。而“原件”,将会面临被销毁的命运……

虽然影片的故事有些“丧心病狂”,但父母期望孩子长成“标准”的样子,这种心情却非常真实:

小区一个邻居,家有5岁男孩!因为觉得“很多孩子都在学钢琴”、“男孩弹钢琴多帅”,硬是拗着孩子的意愿,给孩子报了钢琴班;

大学时认识的一个学姐,绘画非常有天赋,高中成绩也很好!本来她想大学报考服装设计专业,可父母觉得“财会专业好找工作”、“女孩子就要稳定一点”,硬是逼她报了会计专业。

我们总是急于给孩子课堂上的、人生中的“标准答案”,却不在乎孩子“背了答案”、“考了高分”,到底能不能过好这一生?

高晓松在女儿四岁生日时,发了这样一条微博:

“每个孩子一出生,都有自己应该走的剧本。父母所能做的,是帮助孩子达成他自己的剧本,而不是为孩子打造一个自以为完美的剧本。”

总之,谁的人生,谁说了算。

看江苏卫视的节目《一站到底》时,我对高颜值学霸李乐遥印象深刻:

▪ 她跳过了国内的高考,被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直接录取

▪ 她初中就拿到cctv希望之星英语大赛冠军

▪ 满分120的托福,她考了119分

▪ 申请了6所国际名校,全部拿到offer

▪ 在《一站到底》节目里,她一站到底成站神

李乐遥,活脱脱就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

很多人猜测,这么优秀的孩子,是怎么培养出来的?

李乐遥的家只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妈妈是银行职员,爸爸是一名警察。

爸爸妈妈对她的培养,也没什么秘诀!只是非常尊重她的想法,并全力支持她去尝试

她想要学吉他,家里就多了一把吉他;

高中时,人人都在拼高考,而她却想学街舞,父母就鼓励她报班;

她想写歌,家人就当听众;她尝试做烘焙,家人就当食客;

原来,每一个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

背后都有一对“别人家的父母”!

教育的最终目的,也不是培养孩子考高分!而是教给孩子让自己获得幸福的能力,让TA整个人生,走的快乐又精彩!

就像《驯兔记》原著小说结尾写的那样:

“皮皮鲁生活中的唯一希望,就是有朝一日能脱掉这模拟兔衣。他从骨髓里害怕穿一辈子。”

作为百万少年都喜欢的素质教育平台,ahaschool也希望孩子们,都能发现并成就自己的独一无二!

如果你是狮子,那就傲视草原;

如果你是鲨鱼,那就驰骋大海;

如果你是蝴蝶,那就惊艳世界!

家长们,即刻就开启“独一无二”的发现之旅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细思极恐的暗黑童话,24分钟让人脊背发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jtxg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