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求学之人,学必有师,故称弟子。所求之学有其先后,孔子以四科施教,德行、言语、政事、文学。首为德育,先正其心也。后为文学,游其艺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古代教育以德育为先,是抓住了教育的根本。现在的教育普遍重视孩子的分数,只抓排在最后的“学文”。就像盖房子,只重视装饰,不重视地基和主体框架,就很容易出现问题。
大家都记得很多年前有一个叫李天一的人,从小就是我们的奥运火炬手,钢琴就过了很多级,但后来却因为触犯法律而身陷囹圄,不能说不是道德教育缺失的结果。
入则孝,此说在家庭必须孝养父母,身心俱安,而养心尤为重要。不让父母操心,让父母安心就是最好的孝。孝者,教之所由生也,百善孝为先,孝是一切教育的源泉和出发点。之前在深泉工作的时候,很多孩子都非常叛逆,但经过孝道教育之后,他们改变都非常大。其中有一个孩子因为打架需要通知家长,家长的来的时候当着所有老师的面就跟父亲大吼大叫。后来,这个孩子学习了传统文化,懂得了孝顺的重要性,回家给父母磕头忏悔,父母感动的痛哭流涕。经过两年多的学习,这个孩子改变特别大。以前,他父亲走在村子里都感觉抬不起头,后来,他成了父亲的骄傲,父亲走在村子里腰板也挺直了。
出则弟,出外求学,或作他事,则行悌道。在家能孝,自能善事兄长,敬顺兄长,以顺亲心,是谓之弟。出外,推此事兄之道,以待年长于己者是为出则弟。还是刚才那位同学的例子,学习了《弟子规》之后,在家变的孝顺了,在学校和同学的关系也好了,同学们都觉得他像变了个人似的,成了学生学习的榜样。
谨而信,行为谨慎,言而有信。《三国演义》中,吕布因为换了三个主子,吕布被张飞骂成“三姓家奴”,后来,“三姓家奴”不仅成了吕布的标签,人们也用来讽刺那类有钱便是爹,有奶便是娘的人,对那些毫无操守、随意受权势支配、没有独立自主意识的人。后来,吕布也是身败名裂,身首异处,行为随意,言而无信之人必遭世人唾弃。
泛爱众,博爱众人也。与众人交往,注重博爱,以养其平等容众之德,是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亲仁,择仁者而亲近之。泛爱众,无选择。此从仁者学习,故须选择。
行有余力二句,行是实行孝弟等五事。行此五事以外,即是余力。弟子求学,当先以此五事为本。行此五事,非无余力学文,是言学文先求其本,无本之文不可取。故云,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后来,清朝秀才李毓秀把这一段大大的发挥,把它发扬光大了,编著成《弟子规》,一共1080个字,113件事,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