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益递增》读书笔记第二百零二篇。
随着人生感悟的积累,我意识到,情感关系与经济关系,二者之间的差异是最强烈的。当代中国人生活自爱我多次刻画的三重转型期社会里,家庭关系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处理这些危机时,尤其是那些富得只剩下钱的家庭,我常听有智慧的人说:凡是可以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大问题。这一原则虽然也适用于穷人,却需要权衡轻重缓急。总之,情感关系绝不能用等价关系来取代。我们常说或常听说,爱是情感关系的本质。黑格尔说,爱,就是我不欲成为我而欲成为他我。只要你对自我进行描述,那么你也就等于丢失了自我。社会生活,本质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深层情感交流。
说些具体的生活吧。每个人你可以胡思乱想,也可以在人前人后装。或是追求一些不太实际的东西。但最终每个人都还是要活着,那么你就离不开衣食住行。我认为人最基本的需求,也就是人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去做一些具体的事情。你所有自以为的高大尚的追求,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衣食住行这些人类的最基本需求上来。就拿现在人们最喜欢的钱来说吧,你挣钱是为了什么?还不是过上好日子,什么是好日子,不就是衣食无忧吗?最后还是要归结到衣食住行上这些基本需求上来。
钱只是个媒介,他不应该成为你追求的主体或是根本。如果你可以用其他方式来获取你所需要的美好生活,那么钱对你也就可以不是必须的。凡事可以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大问题。我认为这句话的正确是应该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在我现在的认知水平看,我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交换。不要说什么感情,情感。你的所有付出也都是需要回报吧。不存在不要回报的完全付出。就算是我们对于我们的后代,你是可以付出生命去保护自己的孩子。这点我从不否认,但我也不认为这是完全的无私付出。你拯救的是你的基因,你的付出是你刻在骨子里的任务。不要美化自己,你为孩子付出所有那是正常反应。你用你的付出换来的是一种心安,对人类本性的一种交代。
钱只是个表象,钱只是媒介。你所需的资源,最终还是来自价值交换。你要想获得更多价值,最基本的前提就是你要能创造价值。虽然可能存在一些人利用各种人类社会的漏洞来获取超出他创造价值的资源,但是那是不可持续的。同时那也应该是种交换。比如说有人利用制度的漏洞寻租获利,或是利用非法的手段获利。但他们也是要付出承担风险的代价啊。他们是在用不断增加的风险去换取眼前的物质享受。如果换做你,你愿意换吗?我想不是所有人都是愿意承担风险的吧。
作者说的家庭关系,我有点想法。还是那句话,我们都是生活在自己认知框架下。什么样的家庭关系反应的是你的认知。认知又是来自外界环境。那么普遍的家庭关系反应的就是社会的一个大环境。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需求。也就是都存在一个一定时期的主要矛盾,那么人的行为,思想,在某一时期的也都是围绕这个主要矛盾展开的。发展经济,那么人们的思想行为也就是围绕这个展开,这个就成了主要矛盾。当然了人们的家庭关系也要受这个影响了。人的关注点是有限的,你的主要经历做一件事了,当然也就会忽略另一件事。一个家庭在不同时期还有不同的主要任务呢?
我的思维有点混乱,你想要表达的到底是什么呢?梳理一下再说。我认为所有关系都是建立在交换基础上的,不管是等价的还是不等价的。情感也是种交换,天上不会掉馅饼。至少我现在这么认为,我不会不求回报的去付出,我总是要求点什么?这个可能也是我怀疑自己的地方,我有时感觉自己有点自私了。有点有悖于一般人们的逻辑。也许这只是个过程,我以后会怎么认为我也不知道。至少现在这个阶段我是这样。
再有对于生活,人可能就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其他的各种理由都是人自己编造出来了,让我们感受更好一些的方式方法。你要活着就需要基本的物质保证,这些东西其实都是你自己创造出来的。当然也不排除有一些人是通过不正当方式抢夺他人的东西。这个自古就有,将来可能也消除不了。不过那不是常态,只是个别少数。
而活着之外的事情,都是人类自己建立的各种逻辑框架。根本的模式就是活着,但活着又可以分为很多种方式。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去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每种方式其实就是一个逻辑框架。你可以自己去思考,选择一个他人给你建立的框架。也可以自己构建一个。做个比喻就像,你可以自己创业,也可以加入别人的公司。这没有什么区别,你还是一样的吃饭睡觉,生小孩。只是个人感受不同。
最后再说说我,我可能就是个不存在的概念。河里的一块鹅卵石能成为什么样子?是环境决定的,我们成为什么样子也是环境决定的。石头在河里怎么运动是被动,我们对外界环境的刺激如何反应也是被动的。我们和石头有什么区别吗?只不过我们因为构造,我们可以做出的反馈更丰富而已。我们构造更复杂,不过这些复杂不也是从简单开始的吗?我们所自以为的我,不就是像石头一样的一个可以与环境区分开的一堆物质吗?你所认为的那个意识,也只是这堆物质所承载的一些信息。这和石头上的纹路有区别吗?石头存在的时间更长,我们时间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