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一直都在传统企业里,环境和氛围与滴滴几乎截然不同。入职不到两周,有一些感受:
1、和一群聪明人一起共事。
这让我感觉非常舒服。沟通都非常坦诚、直接,因为这样沟通效率最高,不用像以前一样那么高频地考虑你是谁的人、我是谁的人、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等等。领导和同事之间的关系相对更平等一些,而不是像传统企业里几乎要战战兢兢地跪舔、以领导愉悦作为第一kpi。
当然也会明显地感受到智商碾压,你的思路是1-2-3-4,对方的思路在同一个时间段是1-10-100。这其中有一部分是思维框架、方法论熟稔之后的结果,另一部分是思维进展速度快的结果。所以在沟通时(尤其是和算法大牛们)有时会跟不上思路,略丧。
2、工作强度大。
这里基本上早10晚9,中午午饭+午休大概1小时,晚饭大概半小时(更可能10分钟甚至边开会边解决),实际工作时长大概9个小时。而我在传统企业里,一天有效工作时长一般两三个小时,如果一天有四五个小时在忙工作就是真的非常忙的状态了。
所以这样的工作强度,一开始并不适应,会觉得好久不转的脑袋高强度转了几天之后脑袋疼,跟突然高强度运动后肌肉酸疼一样。
3、大量信息涌入,没有一个足够清晰的框架去承载。
滴滴的业务线细分之后非常的庞杂,我习惯性的想要纵览全局再深入细节,在这里两周发现几乎很难在短时间内纵览全局,所以没有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搭起一个脉络清晰的框架。简单地说,还是一脸懵逼,觉得信息量好大,脑袋疼。
期间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1、短期记忆力差。
在当面会议和交流时,会记不住刚刚讲过的话,抓不住重点。虽然打字快可以随时记一些内容,但毕竟还是零散的。都考虑要不要买个录音笔,开会的时候就认真听,细节在会后再整理。
2、健康和体能不足。
一开始桌椅的高度不适应,直接颈椎不适导致头痛,几天都没缓解,全靠布洛芬。第二周调节了高度后好多了。但加班的体能跟不上,晚上如果没睡够,第二天的精神状态基本就是真正的一脸懵逼和疲态。
3、会议之前准备不充分导致会议低效。
在约人聊事情之前,没有把已有的信息做一个梳理,所以没有准备自己的框架和问题。对方因此会不知道你来找ta的诉求是什么,开会和讨论会陷入没有主线的状态,十分低效。
所以接下来自己会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健康很重要,其次是体能。在保持休息充分、健康的状态下,尽可能提升体能,健身需要逐步加入到日常习惯中。
2、提升生活琐事的效率。以前很清闲啦,所以日常琐事想起一件再慢慢做,时间都非常宽裕。但现在感觉连每天穿什么衣服都懒得花时间去想,逛街都需要变得更有目的性。
3、在工作中劳逸结合,自我调节状态。天天脑袋疼+眼睛疼也不是个事儿,需要找到方法去缓解和解决,目前想到就是劳逸结合,没事儿下楼晒晒太阳,缓几分钟也是好的。
4、寻找合适的思维框架和方法论。把已经采集到的信息梳理到一个恰当的框架之中去,对整体的理解和具体事项的推进都会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5、多思考。人在非常忙和信息量大量涌入时比较容易懵逼和没有思考的余力,趁着国庆假期,缓一缓,多思考,而不是多采集信息。思考之后才能够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思维框架,磨刀不误砍柴工。
以上。
网友评论